当前位置:

左宗棠边疆治理的历史依据和时代价值

摘要:“西定新疆,舍君莫属”。19世纪中叶,随着清朝的衰落,新疆地区出现动荡,外国侵略者乘机扶植代理人或直接入侵,新疆爆发严重危机。1875年,左宗棠出兵新疆,经过三年的战斗,彻底击败阿古柏,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左宗棠“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在经济上,致力于减轻赋税,修筑道路,兴修水利,推广蚕丝;在政治上倡导“设行省,改郡县”,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实现新疆与全国各省行政制度的统一,实现了新疆与全国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交流沟通,促进边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关键词:左宗棠 边疆治理 历史依据 时代价值

“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左宗棠,湖南湘阴人,1812年11月出生。他生性聪颖,少有大志,他自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折射出他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对自己发奋图强有所作为的个人抱负。面对新疆地区出现严峻的边疆危机,左宗棠铁骨铮铮,不惧强敌,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力主抗击外国列强。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督办新疆事务的钦差大臣。1876年,他率军进军西域,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于1878年收复新疆天山南北失地,平定阿古柏叛乱。1880年8月,左宗棠调回京都。“新疆全境向称水草丰饶,牲畜充牛刃者”,自战乱以来,天山北路“汉、回死丧流亡,地皆荒芜,近惟奇台、古城、济木萨,商民、散勇、土著民人,聚集开垦,收获甚饶,官军高价收取,足省运脚。”。左宗棠结合自身主政东南的执政经验,根据地域环境,围绕农业、水利、教育、生态等重点方面,实施一系列治理举措和开发主张,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使新疆出现了持续的稳定局面和开发热潮,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一、“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收复新疆前的社会现状

清政府对新疆民族政策实施失误,民族矛盾激化,政局动荡、经济凋零、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民族分裂分子引狼入室,阿古柏占据新疆,沙俄趁机占据伊犁,放弃“不毛之地”新疆的呼声在清政府中高涨。

(一)政治环境复杂。“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清末频发天灾,日益加重的土地兼并,加剧了阶级之间的矛盾。接踵而来的农民革命风暴,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腐朽的统治阶级变得摇摇欲坠。19世纪中叶,英俄两国势力渗入中国西部,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带兵占领新疆,成立“暂德沙尔国”。1871年6、7月间,沙俄为防止阿古柏进一步扩张势力,借帮助清政府“防乱”“安定边境秩序”的名义,出兵新疆占领伊犁地区,并控制了北起塔城、额敏河,南至精河、库尔喀喇乌苏的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进而覆盖新疆全境。英国、俄国侵略者积极支持浩罕入侵者阿古柏,并提供大量的军火武器,并签订《英阿条约》和《俄阿条约》,除承认阿古柏为“哲德沙尔”领袖外,还取得了在南疆地区通商、驻使等特权。之后通知清政府“愿将所得伊犁地面交还贵国”。要求清政府“迅即派员前往接收”,旋又改称“一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方可交还”。面对俄军的入侵,清政府特使伊犁将军荣全交涉失败,荣全发现沙俄“亦不仅窃踞伊犁,将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阿古柏侵占新疆期间,对外投靠俄、英和土耳其,对于阿古柏建立的殖民政权,英、俄两国从各自的侵略野心出发,都极力予以拉拢。阿古柏为了巩固殖民统治,积极投靠英国和沙俄。正当中国西北“塞防”吃紧的时候,东南“海防”在日本侵台背景下,出现危急。1874年底1875年春,清政府针对西北“塞防”和东南“海防”问题展开争论,直隶总督李鸿章等海防派认为“海防”重于“塞防”,力主放弃新疆,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要求把用兵新疆的费用充海防,清政府一时难以决断。左宗棠极力主张塞防与海防并重,反对李鸿章等人的放弃塞防,只重海防的决定。左宗棠从全国攻守形势和夷情缓急的角度,实地考察和研究边地之势、边民之情、边防之患,提出“帝曰汉回,皆吾民也;”不论汉回,只辩良莠,以解纷释然,共乐升平”。制定“重新疆,保蒙古,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无隙可乘”的战略思想。左宗棠驳斥了李鸿章所谓新疆是人的肢体,去掉了于元气无伤的谬论,指出:新疆与西北各省和中国是一个整体,失去四肢,人如何能好好生活下去?“收复新疆不仅是新疆这一块广袤肥沃的土地,而且是保蒙古、卫京师,关系整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收复新疆,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敌人才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永无晏眠之日”。对于海防和塞防的关系,左宗棠指出:“敌人如要侵犯东南沿海,不能无因而至,要看西陲的成败决定动静。保住西北边塞,正是有利于东南海防”。左宗棠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据理力争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二)经济完全瘫痪。阿古柏入侵前,清政府在新疆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采取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制度等,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战乱和阿古柏的残暴统治,横征暴敛,诛求无度,逼得农牧民出卖土地牲畜,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一个俄国游历者在记述“哲得沙尔国”印象记中说:“阿古柏政权是极不得人心的,只靠军事恐怖来维持……没有真理,也没有讲理的地方……不论是谁,凡是有点好东西,都被搜括殆尽,比如粮食、牲畜,甚至是妻子、女儿。”

(三)民众生活艰难。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新疆实行的是“十一分而取其一”的人头税,这种办法简称为“什一制”,实际上就是税率为1/11。结果导致了新疆地区贫富差距悬殊,普通民众负担沉重,濒临破产边缘。阿古柏占领新疆后,推行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强令人们仿效浩罕习俗“剃发易服,光顶圆领”。阿古柏的苛捐杂税很多,加重人头税税率,增加了农业税、牧业税、军税、宗教税、贸易税、附加税等,农民在交纳赋税之后,只剩下收获的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增加名目繁多的附加税,巧立名目提前收税,迫使农民“变卖土地、牲畜,甚至卖了家中的锅碗来交税”。农牧民终年劳动所得,八成以上都被巧取豪夺而去,而且“白天应交的不准拖到晚上,晚上应交的不准拖到天亮”。阿古柏到处以查出新垦地为名,将耕地三番五次地“出售”给耕者,以掠夺更多的钱财。当地人民怒斥阿古柏“把七层地皮都卖光了”。新疆各族人民在阿古柏的统治下生活陷于绝境,越来越多的人沦为奴隶。阿古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利用宗教信仰进行殖民统治。规定妇女不戴面纱不准上街,并强令“军民髡发,易回服”;对于不愿信奉伊斯兰教的人,肆意残杀。

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收复新疆后采取的措施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怀着“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豪迈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成功收复新疆。“天地民物,莫非己任。挺身任事,不敢推诿。”左宗棠通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植树造林、兴办教育、倡议设省、扶持工业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民众生活,保持了新疆社会稳定。

(一)兴修水利。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十分干燥,水利灌溉的需求巨大。水利对新疆的农业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就着手兴修水利,“每师行所至,相度形势,以屯田为务 战事余暇,即令士兵持锄犁,开渠引水”。他一直认为“王道之始,必致力于农田,而岁功之成,尤资夫水利。”只有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才能推进其它事业顺利发展。左宗棠认为“西北素缺雨泽,荫溉禾、稼丁蔬、棉专赖渠水,渠之来源,惟恃积雪所化及泉流而已 地亩价值高下,在水分之多少,水足则地价贵,水绌则地价贱盖自凉、甘、安、肃以达新疆,大致相若。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不易之理。”左宗棠主张“修浚沟洫,宜分次第”,认为在新疆开展水利建设,最关键的是“修浚河渠”,在“修浚河渠”时突出修筑干渠。他认为“先干而后支,先总而后散,然后条理秩如,事不劳而利易见”。即主张先修于渠,后修支渠;集中力量修干渠,各地组织力量修支渠。截止1880年,左宗棠在新疆兴修的水利工程包括:“哈密兴修水渠两道,长约六十余里,宽八丈,深十丈余。巴里坤修大泉东渠一条,长二十里。古城子,兴修官民各渠。乌鲁木齐兴修永、太平、工兴等三渠共长一百六十里;另修大小地窝堡、九家湾等三渠共长二十里。玛纳斯修大顺渠一条。吐鲁番兴修官民各渠,还挖掘坎几井一百八十五处。喀喇沙尔,兴修官渠十道;开辟上户新渠一道,长三十里。库车修两渠,横贯戈壁六十里。库尔勒兴修官渠民渠各一道。库尔楚兴修河道四十里。南疆开凿大连、小连、粤拉合齐和老南四渠共长一百六十里;喀什噶尔附近修牌素巴特渠,长一百二十里;另修英阿瓦提渠长八十里”。水利设施为土地提供充足的水源,推动了农业生产顺利展开。截止1882年,“迪化州修永丰、太平二梁,安顺一渠;绥来县修长渠;奇台县修各渠;吐鲁番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库尔勒修复旧渠四十里:库车浚筑阿柯寺两大渠”左宗棠选用得力的人才兴修水利,“此在勤民之官自为之,令各知其意,不必多加督责,王道只在眼前,纲张斯目举矣。其要只在得人,勤恳而耐劳苦者,上选也。”当镇迪道金河、迎东、工兴等渠渠口被水冲圮,左宗棠命令驻军首领“于秋后农隙督饬各营将弁,潘拨屯丁,妥为修筑。万一工程浩大,屯丁势难独任,准即会商该道,招集附渠农民,酌借资粮,一体帮工”。左宗棠认为修筑水渠要采用灵活用工,“其兼用民力者,给以麻值”,组织地方农民修渠,给予一定报酬,保证基本生活,缓解部分居民的生活贫困境遇的局面。他强调”地方官并民兴修者,亦议给工食。诚以民困甫苏,未可责以力役也”。或者采取“酌借资粮”,待“来岁秋收以粮缴收成本”的办法。

(二)发展农业。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农业主要引用高山雪水,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左宗棠农业为“人生第一要务”,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清军在新疆只要收复一地,左宗棠都要求招集“土、客民人及遣散勇丁,领地耕垦”。在乌鲁木齐地区,他支持署镇迪道周崇傅,对当地百姓“频年散给耕牛、种籽,酌发赈粮,广示招徕”,在哈密,他命令驻军首领张曜认真考察战乱之后维吾尔族农民“见存若干”,“其力可耕垦,无籽种牛力者,酌其能耕地若干,分别发给,令其安心耕获”。在南疆,只要收复一个城,左宗棠就会召集其属下刘锦棠,拣员设局办理善后,“招集流亡,筹给牛、籽、农具”,“使之尽力耕作”。左宗棠认为,兵屯开垦出的荒地,只要有原主人认领,都应当归还,“其始虽名兵屯,然地仍归之民,不得谓为兵屯也。其后民归旧业,各安陇亩,亦不得指为民屯”。左宗棠认为,“历代之论边防莫不以开屯为首务。“提出以“军屯”为辅、“民耕”为主的方针。左宗棠主张兴办屯田,军屯与民屯一样重要,他大力提倡发展民屯。左宗棠提出:“从前诸军亦何尝不说屯田,然究何尝得屯田之利,亦何尝知屯田办法?一意筹办军食,何从顾及百姓?不知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乃为不竭之源。否则兵欲兴屯,民已他徙,徒靠兵力兴屯,一年不能敷衍一年,如何得济?”左宗棠认为,新疆过去屯田,多以军屯为主,以单纯筹集军粮为目的,存在着很大局限性。他说,“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乃为不竭之源。否则兵欲兴屯,民已他徙,徒靠兵力兴屯,一年不能敷衍一年,如何得济?”“若民屯办理得法,则垦地较多,所收之粮,除留籽种及自家食用外,余粮皆可给价收买,何愁军粮无出?”他认为,办好民屯的关键在管理,“须用廉干耐劳苦之人,分地督察,勿任兵勇丝毫扰累,勿于银粮出纳时稍有沾染,则闻风至者多而事易举。此民屯要策也。”针对南疆人口稠密、北疆人烟稀少的人文特点,左宗棠把屯田的重点放在北疆地区。不仅可以安置难民,使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还可以使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方便筹集军粮。左宗棠推行的农业发展措施,促使新开垦的田地数目大幅增加,左宗棠在新疆的三年时间里,清政府征收的农业赋税不断增加,1878年新疆共征粮二十五万三千一百石,1879年征粮增至二十六万一千九百石,1880年猛增至三十四万七干二百石。左宗棠在新疆各地开垦荒地解决军民吃饭问题。截止1884年,“奇台报垦民户九百有余,军营新垦六千六百余亩;迪化连新增民户实只二千有奇;昌吉新旧垦户共一千三百有奇;吐鲁番及南疆八城除沙碛外,荒地渐少”。短短几年的时间,新疆各地生产生活均在逐渐恢复,进疆的部队就地遣散耕垦,缓解了新疆有地无人种的问题。各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以巴里坤为例,原有垦地6万余亩,战乱后尽皆荒芜,到1880年报垦5万数千亩,已接近原来的耕地面积。1887年,刘锦棠奏报,南疆各地已垦荒地19000余亩。1891年,伊犁共查勘出可耕之地128000亩,分列拨归旗屯、民屯。据统计,“1884-1905年,新疆新垦荒地960万亩,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在新疆屯垦史上是破天荒的。”截止1911年,新疆熟地已达10554705亩,岁征京斗粮302407石。左宗棠认为新疆自然环境具备发展蚕丝和畜牧业,主张推广桑棉种植,发展畜牧业,以期实现“耕织相资”,农牧并举。在《办理新疆善后事宜折》中说,新疆南北产桑,而蚕织之利未广。左宗棠下令在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先行设立蚕织总局,负责推广种桑、育蚕、织绸。为提高养蚕技术,左宗棠从新疆外引进技术,“雇募士民熟悉蚕务者60名”,通过引进技术改进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蚕织总局的技术条件,教民栽桑、接枝、育蚕、压条、“浴蚕、饲养、煮茧、织造诸法”。“左宗棠强调,“缠民勤习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左宗棠后来回忆起引进技术发展新疆丝织业的时候说:“移浙之桑种于西域,亦开辟奇谈,古今美利,非书愚孰与图成者?”以这不仅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加了民众可支配收入,而且增加了财政税收,推动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新疆的丝织棉纺业、畜牧业有了发展,据《新疆图志》记载:光绪年间,“和闵、洛浦、于阅、皮山民间多工织绸,机户一千二百余家”;“南疆产棉之区,民以织布为业”,“和阗、洛浦、于阅所织,洁白绵密,宽广和度,运销关、陇,以及俄属安集延,岁额巨万”。疏附地区,“牛、羊、驼、马,富者阡陌成群”。左宗棠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植树造林。为了方便车马和人员进出新疆,左宗棠主持修筑从潼关开始,经陕西、甘肃、新疆到达乌鲁木齐的四千里官道。为了巩固官道路基,“限戎马之足”,方便夏天行旅的人员避暑遮阳,左宗棠要求西征将士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从陕西到新疆官道沿途干旱少雨,沿线种植的树木,需要经常浇水才能成活。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栽活之树,皆在山坡高阜,须浇过三伏天,乃免枯槁,又不能杂用苦水,用水更勤。”树木栽种以后,要“守护之,灌溉之,补栽之”,“不知几费经营”,足见种树之不易。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左宗棠鼓励兵民开展植树造林,边疆出现“千里一碧勃发的景象。”有人在沿途立榜示,写道:“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表现出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被世人称为“开辟奇谈,古今美利”。帮办新疆军务杨昌浚赋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植树造林使得边疆出现“浓荫蔽日,崔帷连云”。生机勃发的景象。左宗棠率领的大军种植的树木被称为“左公柳”,左宗棠墓碑上刻“秦川陇道,塞柳长青”,借此怀念“左公柳”的功业。

左宗棠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证,认为在西北可以推广桑树种植,发展经济生态林。左宗棠认为,西北缺少桑树,主要原因不在于“风土之不宜”,而是地方官吏都“无以久远之计存于胸臆者,因循相沿,遂至此极”。左宗棠认真查阅了前人种桑的一些资料,发现柳树、橡树、青杠树、柞树、椿树等树叶可喂桑蚕,便把这五种树的形状、特征都进行详尽的描绘,公布出来,让新疆各地人民在境内寻找,如发现这种树,便可实行饲养。左宗棠倡议适宜种植桑树的地方,发展桑蚕业。左宗棠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禁止毁坏林木,把林木保护编入《楚军营制》,其中:“但(凡)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木及果木树,概不准-倘有不遵,一经查出,重者即行正法,轻者从重惩办。并仰营官、哨官随时教戒。”“如践百姓生芽,营官亦宜随时告戒;不徒马夫有过也”。左宗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重视树木的保护,严禁官吏、士兵和百姓毁坏林木。

(四)兴办教育。左宗棠在主政新疆后高度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左宗棠认识到恢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发展稳定的积极作用,把文化、教育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保证政令畅通,左宗棠充分信任和使用各民族、各阶层已有的各类人才,主张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推行汉语教育,提倡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把培育通晓汉、维、回文化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作为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左宗棠认为,“新疆戡定已久,而汉、回彼此扦格不入,官民隔阂,政令难施,一切条教均借回目传宣,壅蔽特甚。将欲,化彼殊俗,同我华风,非分建义塾,令回童读书识字通晓语言不可。”左宗棠要求各地善后局、清军防营,多设义塾,免费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教以汉语,“刊发《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字韵语及《杂字》各本,以训蒙童。续发《孝经》《小学》,课之诵读,兼印楷书仿本,令其摹写。拟诸本读毕,再颁行六经,俾与讲求经义。”左宗棠认为“读书既可识字,而由音声以通言语,自易为功也”。他在《复陈新疆情形折》强调,“征收所用券票,其户名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在《办理新疆善后事宜折》中,左宗棠肯定张曜出圣渝十六条附律一书,中刊汉文,旁注回字的作法,因为它受到维吾尔族民众的喜爱,“见者宝贵”。据记载:曾不数年,边檄汉民敦崇儒术诵习《六经》,回、藏、蒙人亦争延师课读僑书。沟通民族文化,提高民间文化,至今考之,其效可睹矣。”使回民一律入学,无分彼此,同概合试。如此教养兼施,使之诵读服习,一从儒教。思想同,珍域自泯,以故汉、回相安,至今无异”。左宗棠兴办教育,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倡“经世致用”和学以致用,重金聘请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童免收学费,给予生活补助。专门安排教回族儿童读书识字,“笔墨供给,无不丰备”,受到特殊的待遇。左宗棠还在乌鲁木齐开设书局,刊印书籍。“所费不赀,皆仰给于公家”据统计,截至1880年5月左宗棠共兴建义塾三十七处,为启迪民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左宗棠即重视早期教育,也重视技术教育,强调“创设义塾,教之识字”,还提出“选调匠师,教之艺事”,从上海聘请“洋匠”和中国技师到新疆传授生产技术。左宗棠认为,“今日之学徒,皆异时师匠之选。将来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由关内而及新疆。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他举办专事基础教育的书院和义学,坚持以科举取士,培养所谓的“经邦济世”之才。左宗棠认为,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艺重于道”,应该“弃虚崇实,艺事独擅”,所以他便极力主张改革科举科目,除文、武科外,应增设“艺事科”,培养制造之理与数”的技术人才,“省虚文而收实效“兼收外国之长技以为我用,以求发展中国生产力。运用外国先进技术培养新疆科技人才的理念,是左宗棠经世致用”思想在新疆的运用。

(五)倡议设省。乾隆时期,清政府勘定西域,更名新疆,在新疆的伊犁设总统将军,节制新疆军事,自乌鲁木齐以东,设立府、厅、州、县管理地方民政事务,由镇迪道统辖,隶属甘肃布政使。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提出在新疆建立行省,做到政制与政令的统一。左宗棠认为,以乌鲁木齐副都统驻地为省会,新疆巡抚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只负责驻防的八旗兵,同时增设兵备道指挥驻地绿营兵和新军,设置塔尔巴哈台同知负责国境线的防务。迪化城原来是乌鲁木齐副都统驻地,成为省会后升为府城。同时设置呼图壁、济木萨知县管理民事。托克逊的战略地位重要,在托克逊县知县一员。在南疆阿克苏设巡道一员,喀什设兵备道一员。另在阿克苏设立知府一员,下辖温宿县知县、尹和县知县、拜城县知县;在库车(即古龟兹国)设鸠兹府知府一员,下辖鸠兹县知县、沙雅尔县知县;在喀什噶尔(即古疏勒国)设疏勒府知府一员,下辖疏勒县知县一员治汉域,疏附县知县一员治回城;在叶尔羌(即古莎车国)设莎车府知府一员,下辖莎车县知县一员治汉城,莎附县知县一员治回城;在喀喇沙尔(即古焉耆国)设焉耆直隶知州一员,治喀喇沙尔,下辖库勒县知县一员;在和阗(即古于阗国)设于阗直隶州知州一员,下辖于阗县知县一员;在乌什(即古尉头国)设尉头直隶同知一员,治乌什;在英吉沙古(即古依耐国)设依耐直隶同知一员,治英吉沙尔。1877年7月21日,左宗棠第一次向清政府奏请新疆开置行省。西征军攻克达坂城、吐鲁番、托克逊、英国一再为阿古柏“乞降”立国,清政府责令左宗棠统筹全局,左宗棠在《遵旨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他把新疆改建行省的宏图。1878年春,南八城残匪一律肃清,左宗棠再次上奏要求将新疆改建行省,在以上两个奏折中,他从防止沙俄的侵略,改革新疆的政治、经济、加强西北边陲的国防,节约国家的开支立论,论证了新疆改建行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投降派的干扰,清政府对左宗棠的奏折的批示是:伊犁尚未收复,一切建置事宜尚难遵定,新疆南北各城如何经营,即著左宗棠悉心筹划兴办,然后再议设官分职、改设郡县等事。1880年5月,左宗棠上奏抗辩,请求派总督,巡抚,仍被搁置。奏折上去不到三个月左宗棠被调回京。1882年10月,左宗棠在两江总督任内,再次上奏请新疆建省,他提出:“万一强邻窥视,暗煽拚飞,后患方兴,稍有不慎,足以使前功尽弃。设立新疆行省,暂时稍觉劳费,“亦有不得而惜者。”1884年,左宗棠的整套建省构想获得清政府批准,新疆行省建立,刘锦棠出任新疆第一任巡抚,建立新疆行省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

(六)扶持工业。左宗棠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备、人才振兴民族工业。左宗棠在新疆兴办库车火药局和阿克苏制造局,聘请德国技师米海里指导新疆的矿业生产。左宗棠还在新疆开办了库尔勒南金场、库什木铅厂等铁厂。左宗棠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采用“官办开其先,商办承其后”的办法,大力兴办私营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由官办向民办过渡。左宗棠扶持新疆民族工商业,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弱小的民族工商业减免税赋、整肃吏治、严禁官员盘剥商人等。左宗棠在探查和开采生铁、煤炭、砂金等矿产资源方面,提出“与民争利,不若教民兴利之为得持“听民开采”,由商民自主的方针,“因民所利而利”,以避免贪官污吏从中盘剥。他提出:“官办开其先,而商办承其后”的方针,逐步实现企业由官办到民办的过渡。后来又提出倡导企业商办的主张,“耕牧之外,利擅商贾”,特别强调商办企业的独立性,企业应由投资者自己管理,政府“只收岁课”,行销既广可以土物易金银,于百姓生计无损而有意”。左宗棠还在阿克苏钱局统一铸造钱币,增加银元的成色,新疆币价趋于平稳,为通商贸易的政府创造了条件,深受百姓和商人的欢迎。左宗棠主张疏通商品流通,加强边境贸易,他认为政府的责任在于疏导使之畅通无阻。还多次派人与俄国交涉,与其互市,行销既广可以土物易金银,于百姓生计无损而有益”。左宗棠平定新疆后,中俄西路的边境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1885年中俄在新疆的边境贸易比阿古柏统治时期增长了3倍以上。左宗棠主政期间,推动了新疆经济结构的变革,拉近了新疆与内地经济差距,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肃清边圍,底定回疆,厥功尤伟”,收复新疆后的时代价值

“肃清边圍,底定回疆,厥功尤伟”。历朝历代对边疆治理高度重视,留下了完整和丰富的边疆治理思想和方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边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治理,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巩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政治建设。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政治上有力地粉碎了英、俄两国的政治阴谋,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左宗棠五次建议在新疆置行省、设郡县,促进了新疆管理。新时代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筑边疆治理体系,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边疆和内地政治体系同质化和一体化。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边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边疆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边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二)经济发展。左宗棠在新疆修筑城堡、桥梁、沟渠、馆舍,重视农业、水利、工商业等的发展,为边疆经济发展不遗余力。新时代,新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持续加大民生建设和投入力度,各民族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共同开发建设,共享幸福生活,有效保障了经济权利。推进边疆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为边疆提供了建设富裕边疆的有力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三)安全建设。在西方列强欺凌中国之时,左宗棠挺身而出整军备战,肃清北疆,底定南疆,誓收伊犁。新时代,坚定维护边疆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边疆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边疆社会治理能力。强化边疆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边疆各族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平安稳定。

(四)文化建设。左宗棠加强文化建设,重视教育,广开义学,开设免费书院,印刷书籍报刊,普及文化知识。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坚持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秉承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对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并蓄。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切实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民族团结、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五)生态文明。左宗棠重视边疆生态建设,美化西域,一路进军,一路种植树木。保护边疆生态环境,构建边疆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边疆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边疆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左宗棠在边疆治理中,坚持以人民生活为宗旨、以发展生产为根本、以维护稳定为基础,夯实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左宗棠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以及边疆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左宗棠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赤子情怀,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品质特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血性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湖南省醴陵市档案馆(醴陵市党史和市志研究室)副主任(副馆长) 陈灏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陈灏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646745/95/1219851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