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晚清时期国之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人们给予广泛赞颂并以极高评价:自唐太宗以后,左宗棠是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第一人;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任何一个国家,同一个人兼有非凡的军事才干和政治才能,的确非常罕见,正因为二者兼有,左宗棠成为一个真正卓越的人物。杨昌濬为左宗棠麾下一位能征惯战的大将,随左宗棠定新疆、御强敌、固国门、建行省等重大政治、军事行动,他们风雨同舟,勠力同心,是湖湘士人中之卓荦为杰,功标青史。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省岳阳市湘阳县东乡左家上段(今金龙镇新光村)人。左宗棠从4岁开始读儒家基本课程。19岁就读长沙城南书院,师从贺熙龄。左宗棠生活的时代,科举取士仍然是无数学子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左宗棠第三次赴京会试落第,从此绝意科举。”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秋,左宗棠应陶澍之嘱在陶家“设馆教陶桄并料理家事。遍阅陶家藏书及本朝官书文件,体察人情,通晓治体。”左宗棠结束在安化陶氏家馆事务后,返回老家湘阴柳庄,至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这段时间,左宗棠“致力农事、兵学研究”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左宗棠“继续研究舆地、农桑、兵书、盐政及漕河水利荒政诸务。”笔者认为,左宗棠在陶府“遍阅陶家藏书及本朝官书文件”以及“致力农事、兵书、舆地、农桑、盐政、漕河、水利荒政诸务”研究,充分体现左宗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的探索精神,其不仅全面研习经世之学,而且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他后来治军从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率领两万多拜上帝教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23日,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以本年为太平天国元年。”是年9月25日,在广西永安(今广西蒙山)“太平天国封王建制。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听令于东王,并颁布天历,至此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初具规模。”咸丰二年二月(公元1852年4月)太平军攻克全州,由桂入湘。12月相继攻克汉阳汉口,于1853年1月12日攻克武昌。太平天国的目标是南京,希望可以“踞为根本,徐图进取。”“1853年2月9日,太平军自武汉水陆并进,顺江而下。水师战船万艘,帆幔蔽江;陆师千军万马,旌旗蔽日,沿路浩浩荡荡,披荆斩棘,所向无敌。1853年3月19日,一举攻克虎踞龙蟠的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从此,“一个国家,两个朝廷。开始了持续13年的血腥厮杀。”
面对太平天国起义,腐朽不堪的清廷对这场洪流束手无策,“平日只知贪污自肥的官僚们无不胆战心惊。在这样的形势下,清政府被迫改变陈规,广开才路。一批功名不高甚至没有功名的草野之士趋势而起、脱颖而出。左宗棠以其特有的才能成为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咸丰二年八月二十五(公元1852年10月8日),“左宗棠因胡林翼敦促及湖南巡抚张亮基礼聘再三,应承入巡抚幕府,‘缒城而入’长沙,被委以兵事,夜以继日策划抗击太平军。”此时的左宗棠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从左宗棠初出山佐张亮基乃至稍后不久佐骆秉章以及他毕生治军从政经历来看,他是一个“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中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先后在其政治、军事论述或历史著作、文学作品中,用丰富的历史事实,简洁、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人才是宝的见解;同时也充分说明人才的重要性。战国时期政治家吕不韦说过:“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汉代刘彻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张亮基得左宗棠辅佐,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主力全力攻打长沙八十多天后无果西去。咸丰三年正月(公元1853年2月)“张亮基奉旨移署湖广总督,左宗棠随同离长沙赴武昌,仍作湖广总督幕僚,筹划兵事、吏治。”后,张基亮又调山东,任职,左宗棠不愿跟随,回到湖南。
咸丰四年(公元1854)三月,左宗棠在骆秉章千方百计延揽之下入骆幕。骆秉章得左宗棠后,对左言听计从。“中丞(骆秉章)推诚委心,军事一以付托,所计画无不应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由于左宗棠才气超然,骆秉章对左高度信任,放手使用。“骆秉章专听左宗棠,吏事军事,咨而后行。宗棠毅然任劳怨,谤议颇起,然未尝稍自仰,秉章自度才智不逮,信之弥专。时论以宗棠善谋,秉章善任,两贤之。”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左宗棠因樊燮案离开骆秉章幕。
由于曾国藩、胡林翼的举荐,咸丰十年(公元1860)四月,清廷命左宗棠为四品京堂候补,随曾国藩襄办军务。次年十月,谕命左宗棠督办淅江军务。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862年1月24日)“谕命补受浙江巡抚。”从此时开始,左宗棠才结束了幕僚生涯,有了自己的工作班子。
杨昌濬(1825-1897),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上元村(清属湘乡县)人。杨昌濬的战斗生涯,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从咸丰二年到咸丰六年,他是罗泽南的得意门生、得力干将、指挥员;同治元年至光绪十一年七月,这个阶段是左宗棠之麾下大将、建功立业、卓立鸡群。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太平军由广西入湖南,清廷命令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在此之前,在湘乡县令朱孙贻的主持下,由罗泽南、刘蓉等人倡办了团练,在这支团练队伍中有许多人日后成为湘军的重要将领,其中就有杨昌濬。“咸丰二年,由附生随道员罗泽南练乡勇于长沙。四年七月,随攻湖北田家镇,镇东有半壁山,绝险,昌濬鼓勇先登克之,并复广济黄梅,积功奖训导。九年,以办理团防出力,擢教授。十年,随剿粤逆于江西,败贼于枫树巅,复德兴。又败之于高沙,复婺源,擢知县,并加同知衔,赏戴花翎。”
同治元年正月,“以左宗棠奏,浙省全局已坏,丞应设法挽救,本日清廷谕称:湖南、四川、贵州军务方殷,湖北边境虽以绥敉,尚须筹画东征,均有难分拨之势,惟浙江全局糜烂,时局攸关,亦应先其所急,著李续宜、江忠义,并著骆秉章传谕先生悉心筹划,各精选一营两营,派员管带赴浙,由左宗棠调遣。”刘蓉是左宗棠之挚友,他也收到了左宗棠给他的书信。“当两浙糜烂时,左宗棠移书告急,刘蓉(时任四川藩司)立筹饷数万两,派在籍知县杨昌濬募勇驰援。厥后全浙肃清,甚赖此军之力。”从此时起,杨昌濬就一直在左宗棠之指导、关心下做事,屡立战功,不断升迁。
一、杨昌濬出任浙江巡抚,左宗棠闻讯“狂喜无似”
杨昌濬入左宗棠幕之后,充分展示出优良的政治、军事才略。击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解衢州之围,不久升衢州知府。同治二年(公元1863),杨昌濬擒获太平军李尚杨等八名重要将领,解除了衢州清军所受的威胁,由于战功巨大,升浙江储运道。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二月,左宗棠部开始攻打余杭,杨昌濬、蒋益澧、黄少春率领的部队总兵力约一万三千人,在余杭城下与太平军大战。经激战,复杭州省城及余杭,清廷赏加按察使衔。同治五年(公元1866)二月,因功升浙江布政使。同治八年十二月,署浙江巡抚。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和清廷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战争十分激烈,“数以百计的县城被反复争夺,双方都有抢掠和屠杀的行径发生。无数城市化为废墟,曾经沃野千里的农村也变得荒无人烟。”在这种情况下,以往为左宗棠西征军提供军饷的福建、广东已难以为继,杨昌濬告诉左帅“浙之财力亦复不支。”杨昌濬在浙江对左宗棠西征军给予的支援成了该军的命根子。因此,左宗棠在给杨昌濬的信中说:“浙江协饷,源源而来,弟与将领军士共拜嘉惠,三秦之蒙其庇敕者深矣,何敢以寻常感激之语,施之至支。”又说:“感佩公忠厚谊,无可言喻。”再次道出了左宗棠发自内心的谢意。
正在左宗棠兴奋之时,闻听朝廷打算将杨昌濬调离浙江,而杨昌濬本人则准备辞官不做,想返回家乡湖南娄底。听到这些讯息,左宗棠心急如焚。他知道,杨昌濬在浙江掌权,他在陕甘的作战和建设,就有了财政、军火方面的支撑。他在给杨昌濬的信中说:“闻有飘然远引之意,珠不为侫忧。”好在左宗棠只是虚惊一场,杨昌濬被授予浙江巡抚。左宗棠在回信中说:“闻抚浙即真,狂喜无似!”
左宗棠对杨昌濬发自肺腑之谢,不但体现在其与杨昌濬的通信中,还体现在他们的私交中。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九月,在杨昌濬生日的时候撰联语“寿杨石泉中丞:(癸酉重九,石泉中丞寿日,撰联语奉寄。回首甲子岁是日高会于灵隐、韬光间,历历如昨事也。)知公神仙中人,勉为苍生雷十稔;忆昔湖山佳处,曾陪黄菊作重阳。”在左宗棠的《诗集、联语》中没有找到第二例。杨昌濬没有辜负左宗棠的提携与厚望,不但一如既往为左军提供军饷,还往陕甘运送武器。左宗棠在给友人的信中由衷地发出赞叹:“频年陇事艰窘,幸承石泉中丞与吾同年多方接济,得免巅危,感荷之诚,非独以其私也。”他在给杨昌濬的信中说:“浙之济陇厚矣,弟仍屡渎不休,不惟无以对老兄及方伯,亦无以服浙人也,然陇实处其难,而弟又实逢其会,不于浙求饷,滔滔天下谁复应之。”
二、左文襄力排众议荐石泉,杨昌濬助力新疆立行省
光绪三年(公元1877)二月,杨昌濬因“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偏信下属诳报被革职。光绪四年(公元1878)四月二十八日,左宗棠向朝廷上《请敕杨昌濬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片》中奏:“杨昌濬以馀杭案去官,时论异同,臣固无庸置喙;然观浙民去思之切,亦足见其无负于浙人也。兹刘典养亲治病,实出真忱,臣既蒙垂询,不能不代恳恩施,开缺回籍。而新疆善后事务纷繁,一时难于就绪,臣既不能分身兼顾,则帮办军务仍须速觅替人。合无仰恳天恩,特敕前任浙江巡抚杨昌濬迅赴兰州,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出自圣裁。”左宗棠对杨昌濬被革职的过程当然十分清楚,他知道清廷中有人对湘军集团中的将帅擢升快、权力大而心存不满,故左宗棠在奏折中说明:“臣因时事相需起见,不敢自安缄默。是否有当?伏乞圣鉴,训示施行。谨奏。”是年五月十五日上谕,谕准刘典开缺回籍,“前任浙江巡抚杨昌濬,着赏给四品顶带,帮办新疆、甘肃善后事宜。刘典着俟杨昌濬驰抵甘肃后,再行支卸回籍。”从文献中看到,左宗棠已经将朝廷五月十五日谕已告知于杨昌濬,于是杨昌濬作诗一首:“戌寅六月初七日接到湘阴侯相书并疏稿,因刘克庵通政告养,请以濬往代。‘避署山深处,西书次第来、邮筒驰讯速,疏草极量裁。善后新疆远,思亲旧友回。嗟予今老矣,无志望云台。’”杨昌濬于是年“七月十二日接湘抚邵汴生中丞来咨转准部咨,五月十六日奉到上谕一道,蒙恩赏给四品顶戴,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五中感悚,不觉涕零,恭纪二首(选一):待罪名邦已有年,过多功少总皇然。何期笠屐寻三径,又报丝纶下九天。驽钝不堪供远驭,鸿荒要使变腴田。君恩友谊知难谢,努力还赓出塞篇。”
杨昌濬于是年“九月初一日由湘启行,沿途雨阻滞,至十二月初八日行抵甘肃肃州省城。所有后路各营旗现存饷数,由刘典造册移交接管。后路一切应办事宜及甘肃、新疆善后各事,臣当与杨昌濬妥商办理,以予圣廑。”是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左宗棠又向朝廷上《杨昌濬可否专折奏事片》疏:“前浙江抚臣杨昌濬行抵兰州,臣刊刻木质关防咨送,以资启用,文曰:‘钦命四品顶带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前浙江巡抚之关防。’”又奏称:“惟杨昌濬蒙恩赏给四品顶带,可否专折奏事之处,行营无例案可稽,臣与杨昌濬未敢稍涉冒昧。仰恳天恩,申谕懔遵,不胜湟悚待命之至。”“军机大臣奉旨:‘杨昌濬着查照刘典成案,准其奏事。’”至此,杨昌濬由左宗棠奏调,由革职回籍巡抚,重新启用,赴新疆、甘肃办理善后事宜,赏给四品顶带、刻制关防等项事宜,正式接手上任。
杨昌濬一到西北,便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从兰州到吐鲁番,在几千里的风沙道上转运军粮,四处筹集粮食和军马,协办军垦民屯,竭心尽力,把西征军所需的粮草准备得十分充足。杨昌濬以出色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好了钱粮准备,再次印证了左宗棠独具慧眼。“左宗棠在新疆打仗,很少伸手向朝廷要钱要粮,后来朝中大臣参奏左宗棠、慈禧太后就以左宗棠在新疆的表现颁懿旨‘三十年不准参左’,这其中就有杨昌濬的一伤功劳。”
光绪五年,杨昌濬应文襄公之约西行,见著道旁树,不是诗人的杨昌濬即景生情,吟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场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传诵肃州大营,文襄公掀髯大乐”此诗于左宗棠西北之功业,可谓描述尽致矣。左宗棠及湘军将领们受湖湘文化熏陶,培养出来的军队是一支有文化、有素养的军队,不但能打仗、打大仗、打胜仗、为国立大功。次年,左宗棠从关外进京,一路见到“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除硷地沙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特别是“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后人亦不辜负左宗棠的当年一番倡导苦心,故沿路曾有一种榜示:“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翦勿伐,左侯所植。”据史料记载,左宗棠或其所指挥的湘、楚军所到之地,就倡导种树,有数据可考的就有近30万株。当然,左宗棠在西北时,人们有口皆碑的不只是种树,筑路、架桥、办学、兴修水利等等业绩,名标青史!
还有更重要的收复国土,建立新疆行省:倘若没有60多岁高龄悍不畏死、抬棺西征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新疆这片大好河山或许早已被划出了祖国的版图。(新疆古称西域,自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起,这片古袤的土地就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清朝康熙皇帝开始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经过连续三朝的用兵,终于平定了这片土地,乾隆皇帝更是将其定名为“新疆”。但是到了清末。列强入侵,国内矛盾丛生。沙俄看准时机,支持来自中亚浩罕汗国的贵族阿古柏入侵新疆,还建立起了一个伪“洪福汗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光绪皇帝即位,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上书朝廷,极力要求出兵收复新疆,曾五次上疏建议新疆建省。“新疆东捍长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倚葱岭,居神州大地之脊,势若高屋建瓴,得之则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不得则晋鲁蒙古之地均失其险,一举足而中原为动摇。”新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使清政府下决心,将已讨论了半个多世纪建行省之议,付诸行动。光绪十年(公元1884),清廷实授刘锦棠为甘肃新疆省巡、抚魏光焘为布政使。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新疆。这是他晚年的一大壮举,也是他人生乐章最为辉煌的一篇,更是国家之福。一个民族成员的人格不仅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风貌,而且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光绪二年(公元1876)左宗棠挥师收复新疆,又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收回伊犁。新疆建省,无论是对大清国防、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还是对新疆地区经济和发展,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有学者认为:“自唐太宗以后,左宗棠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第一人。”新疆的收复是暗弱无能的晚清历史中,最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在加强海防还是收复新疆的讨论上,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并为维护祖国主权建立了卓越功勋。左宗棠在国家危急关头,不顾年老体弱,毅然出关西征。面对责难敢于坚持真理,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他的远见卓识、坚定意志和爱国热忱,无不令后人推崇和敬仰。
布政使杨昌濬受到朝廷褒奖,被赏头品顶戴。左宗棠奉旨回京述职,临行前举荐杨昌濬代理陕甘总督。伊犁回归以后,左宗棠令杨昌濬、刘锦棠共同办理善后事宜。
三、左宗棠古稀挂帅出征,杨昌濬闽浙再建新功
光绪十年,左宗棠接清廷谕旨:“大学士左宗棠着授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自然不会忘记为其忠心耿耿效力且令左帅满意的杨昌濬。左宗棠在《恭报起程日期折》中奏:“至福建军务情形,仍当与穆图善、杨昌濬等妥筹办理,随时具奏,以慰慈廑。”(杨昌濬凭着他的出色的才干和对清廷的绝对忠诚,获得了清廷的绝对信任和重用。他披着满身的光环,离开了新疆,担负起朝廷给予他的新的使命。)光绪九年(公元1883)二月,清廷授其为“漕运总督”,光绪十年“法人扰海疆,七月,命帮办福建军务。旋授闽浙总督……十一年六月,兼署福建巡抚。”(中法战争,是由法国殖民军不远万里侵略清朝“藩邦”越南,并进而侵犯中国本土所引起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左宗棠是民族英雄,他主动请缨督师,甚至立下军令状:“不效,则请重治其罪,以谢天下。”联合主战派醇亲王奕譞等舒张正气,其“胜固当战,败亦当战”的豪言壮语被舆论传扬。京城内外顿然豪气萌生。正是这位注重于经世致用而不是娴熟的人,担当起了匡扶社稷主权的重任。左宗棠看得够远、想的够深,此时的满清朝廷面对山河破碎,爱新觉罗子孙志短才疏,一副弱骨,似乎气数已尽,国家已经病入膏盲,诸多王公大臣只想着自己的家当,想着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何必死去活来,拼命厮杀。然而左宗棠却并不以为然,为了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他要抗争。因为在他心中,国家不是满人的,而是中华民族的,虽说朝代可以更替,但每个人都有义务阻止亡国。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则不败而败,其软弱无能更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
左宗棠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全,正所谓“一寸丹心难报国。”“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中法战争结束后,左宗棠就上《台防紧要请移福建巡抚驻台镇摄折》,曰:“奏为台防紧要,关系全局,请移驻巡抚,以资镇摄而专责成,……思目今之事势,以海防为要图;而闽省之筹防,以台湾为重地。该处虽设有镇、道,而一切政事,皆必禀承于督抚。重洋悬隔,文报往来,平时且不免耽迟,有事则更虞梗塞。如前此法夷之变,海道不通,诸多阻隔,其已事也。”他接着说:“各督抚大臣谋虑虽同,未免各存意见……均非久远之图;皆不如袁保恒事外旁观,识议较为切当。”对于台湾建省的条件,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在此《折》中分析详密:“台湾虽系岛屿,绵亘亦一千馀里。旧制设官之地,只滨海三分之一。每年收榷关税,较之广西、贵州等省,有盈无绌。倘抚番之政果能切实推行,自然之利不为因循废弃,居然海外一大都会也。有以形势言,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甚非浅鲜。其中若讲求军实,整顿吏治,培养风气,疏浚利源,在在均关紧要。非有重臣以专驻之,则办理必有棘手之处。据臣愚见,惟有如袁保恒所请,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所有台湾一切应办事宜,概归该抚一手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拟请于奉准分省之后,敕下部臣,划定协饷数目,限期解济,由台抚臣督理支用,自行造报,不必与内地照商,致多牵掣。委用官员,请援江苏向例,手各官到闽后,量缺多少,签分发往。学政事宜,并归巡抚专管。勘转命案,即归台湾就近办理。其馀一切建置分隶各部之政,从前已有成议,毋庸变。”
台湾建省之议,发期端奠其基者为沈葆桢。“清廷有鉴于马江之败,既欲大治海防,兴办水师,则台湾为七省门户,南洋枢纽,而榛莽未辟,防务空虚,必须及早经营,建省设防,方可杜人觊觎。乃于光绪十一年六月,上谕铭传仍留巡抚缺,专办台湾善后事宜。福建巡抚由总督杨昌濬兼署。昌濬为左宗棠部下,与铭传意见相合,亦热心闽台分治者。是年九月初五日,清廷遂正式发表台湾建省之上谕,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原在福州之巡抚裁撤)。”此时的左宗棠已经病入膏盲,他仍旧十分关心有关于台湾建省的重大议题。“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1885年10月12日),左宗棠去世后的一个多月,清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布谕旨,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移驻台湾,福建巡抚事宜由闽浙总督兼管,并委派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从此,台湾正式建为行省。“所以有人称:‘台湾建省,始于沈葆桢,而成于左宗棠。’”
“于是铭传遂为台湾建省后之首任长官司,而台湾则为中国本部十八行省外,第二个新建之省份,第一乃新疆也。较之台湾,仅长一岁耳。”台湾建省时的杨昌濬担任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在左宗棠的直接指挥、调度下开展工作。他与刘铭传做了大量的调研,并在台湾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和经费等方面都详尽地向清廷上疏。从新疆、台湾建立行省之大事中看出,左宗棠是策划师、旗手,而杨昌濬等人则均是忠实的执行者,他们风雨同舟、勠力同心,对朝廷志虑忠纯,是清廷的能臣干吏,他们为保卫国家疆土、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是作出卓越贡献的,这些贡献载入中华史册。
有近代史学专家曾说过:“‘一部清朝晚年的历史,几乎都是吃败伏,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记载,读来令人气沮。惟有左宗棠的西北经略则是例外,确实值得我们兴奋。’这一番话说明了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与地位。清人宋伯鲁曾有诗咏之,曰:‘左候崛起中兴日,誓扫天骄扩帝仁。万里车书通绝城,三湘子弟尽功臣。凤要渔海春风在,玉塞新城柳色新。今日西陲需保障,九原谁为起斯人?’”关于左宗棠与杨昌濬的关系,有人说:“湘乡杨石泉制府昌濬,由诸生官至封疆,皆为湘阴左文襄公左棠一人栽培之力。”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历史伟人左宗棠病逝于杭法前线——福州皇华馆。“当日,台风袭击,倾盆大雨,东北角城墙崩裂。‘全城百姓,一闻宫保噩耗,无不扼腕深嗟,皆谓朝廷失一良将,吾闽亦失长城。’江南江北居民,奔走痛悼,如失听亲。”巨星陨落,几家欢喜几家愁。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迴避”字样的灯笼已经罩上白纱,这沉重的死亡气息,宣告着时代强音的终结,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
左宗棠之死,“法国人松了一口气。他们在攻占台湾岛,他们的军舰还在东海耀武扬威。左宗棠与他们摆开了决战的架势,发出了‘渡海杀贼’的动员令。他们吃过左宗棠的大亏,知道他是雄狮。左宗棠一死,便群龙无首了。”
左宗棠之死,“英国人松了一口气。英国领事在上海租界竖有‘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左宗棠发现,下令侍卫将其立即捣毁并没收公园,逮捕人犯。……左宗棠死了,就不需要对中国人好那么恭谨有加了。”
左宗棠之死,“俄国人松了一口气。左宗棠把们从新疆赶走,把他们侵占的伊犁收回,甚至用兵车运着棺木,将肃州行营前移几百公里于哈密,‘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左宗棠一死,中国再没硬骨头了。’”
……
左宗棠之死,“有人幸灾乐祸躲在阴暗角落里窃笑不止,反证了死者的强盛和伟大。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是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肯定会要触犯一些人谋取的私利。你要保卫国家,他要侵城掠地,而有的同僚甘愿当亡国奴,堂堂中华民族只剩下这强者的呐喊,他们怎么会不惧怕他呢?”
左宗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在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大清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般的霸气,而像一个垂暮的老人,靠药物在维持生命的延续。”
左宗棠病逝,作为左宗棠一手培养、扶持、提携起来的杨昌濬不禁悲伤万分,撰文悲悼。
“衡岳之高,洞庭之深,笃生伟人,翊我圣清。懿維我公,怀奇负瑰,学宗程朱,才侔伊吕。文章经济,有用有体。初登贤书,声誉鹊起。湘抚吴公,贺得人矣,燕台市骏,兄弟联镳。《杂感》 八章,天风海涛,贾策《治安》,屈谱《离骚》。郁兹襟抱,倾吐吟亳。毕生事业,符合券操。道、咸之间,时势孔剧,潢池盗弄,不可收拾。半壁东南,悉若锋镝,是时骆公,幕府征辟。公参帷幄,特挥神笔,内绥外援,风雨翁辟。
帝曰俞哉,来为予辅,召募五千,如貔如虎。襄理曾候,征东旗鼓,电掣星驰,气吞丑虏。而江而皖,而越而闽,节节扫荡,厥功告成。天子顑頤,带砺为盟,西北多故,公载专征。潼关四扇,壶浆以迎,先捻后回,来覲于京。朝马用锡,执表入关,剑挂崆峒,箭定天山。玉门春度,龙庭草删,兴屯置省,凯唱刀环。锁钥北门,丝纶东阁,功成不居,载辞侯爵。
帝命难回,臣心后乐,枢庭屡赞,彝夏欢呼。谓召司马,泽被寰区,岂徒江左,争颂夷吾。法夷不靖,忽启戎心,公疏迭上,收耿丹忱。非战难和,虑远谋深。闽江失利,公特请行,视师海上,一柱天擎。据胺顾盼,击楫纵横。誓伸挞伐,扫穴犁庭。遽尔就款,撤防休兵,海波滚滚,遗恨千寻。于维我公,勋名炫赫,开济三朝,蕃宜四国。天下仰之,河声岳色,天子报之,旗常竹帛。章疏煌煌,垂为典则,宗臣遗像,紫光矜式。
忆濬与公,始终投契,来从田间,厚辱赏识。贞介、果敏,偕襄戎务,笙磐音同,淄渑味喻。帕首鞾刀,靡役不从,朝夕赞画,谈笑折冲。有时诤论,弗为苟同,有时筹策,必计全功。公或参差,意见难融,既而相谅,休休有容。军事稍定,宦辙分驰,公度陇右,我藩浙西。筹协岁粮,有盈无亏,以济公急,匪有所私。手书来告,谓识时宜,嘉许至再,大局赖兹。变幻何常,风波不测,因案去官,有冤奚白。我心怡然,杜门自责,而公闻耗,疏请于天。命襄善后,一障乘边,酒泉相见,别十五年,白首如新,执手流连,尊酒从容,载笑载言。洎公内召,判袂潸然,离合悲欢,殆有前缘。讵图淮浦,如月重圆,大江南北,望若神仙。鸿爪雪泥,榕垣聚慰,载副戎旃,沆瀣一气。大局粗定,公疏乞归,帝鉴其衷,允遂初衣。亦拟从公,于焉终老,雅会耆英,焚香却扫。奈何示疾,未及还湘,霣星闽海,骑龙帝乡。赤云烧天,黑风倦地,占者有言,上将不利。讵意彼苍,为公示异,公归不复,我泪浪浪。感恩知已,生实难忘。于虖我公,鞠躬尽瘁,诔德铭勋,易名崇祀。生荣死哀,复何遗议。所嗟今日,安危谁系。所叹不才,切劘安恃。前思未弭,后感奚既!为天下恸,还哭其私,九原随会,千古钟期。我公不见,风凄以悲。素车白马,斗酒只鸡,向灵奠醊,尚其鉴之。”概言之,左宗棠于杨昌濬有知遇之恩。
概言之,左宗棠为杨昌濬在治军行政征程中遮风蔽雨,提携适时,于杨昌濬有知遇之恩。
娄底市博物馆职员 刘里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刘里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