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4日岳阳讯(通讯员 侯勇 嘉措)赤康村一片700亩的“蓝色光海”一年最多能发多少绿电?——4500万度!可以够2.3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充沛的“光电”资源,要多久才能跨越千山万水,照亮远方?——7毫秒!就能让一束绿电“闪送”2000公里,从雅江直抵成都街头。

中广核桑日电站内,工作人员正例行巡查光伏设备,确保这片高原上的“光能绿洲”平稳运行。
10月23日,金秋时节,笔者驱车穿行于桑日县雅江河谷地带。从航拍视角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光海”,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犹如一道道“龙鳞”。
“稍微运动一下,喘气儿都有点费劲,但你看这一大片光伏板,阳光一照,能量满满!”雅江畔,桑日最大光储电站——中广核桑日电站内,安全专工、藏族青年郎珠与同事李柬知一起,行走在光伏阵列间,仔细检查每一块光伏板、逆变器和储能设备,守护着这片高原上的“光能绿洲”。
站内,6.1万片光伏板如波浪般从山脚向河谷延伸,静静地吸收着炙热的阳光,将不毛之地变成巨大的“绿色电站”。高原充足的日照——年均超3000小时的日照时长,也让这里成为太阳能资源的“最丰富带”,为电站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天然保障。
“高原的辐照度比内地高不少,发电效率也是遥遥领先,我们站一天最多可发17万度电,可供4000多户家庭使用一天!”郎珠说,中广核桑日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0兆瓦,智慧运维系统的加持,实现了自动诊断与预警,大大减轻了一线运维的负担。
光伏虽好,却也“看天吃饭”——昼夜交替、阴晴不定,导致发电不稳定。李柬知解释道:“去年我们配置了‘超级充电宝’,也就是储能系统。白天用不完的电储存起来,夜晚或阴天时释放,让供电更聪明、更可靠。”
现场,笔者看到6个巨型白色箱体整齐排列,如同能量的“储备库”——白天,光伏收集的电能汇聚于此;夜晚,它们源源不断为电网注入稳定电流。
光伏板下,还藏着另一番天地。“您往雅江边看,这些板子底下还能长草呢!”郎珠指向远处。他告诉笔者,电站推行“牧光互补”模式,板下绿化既防沙固沙,改善生态,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放牧场地,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有了光伏板的覆盖,地表蒸发量大幅度减少,水分留住了,牧草也得以恢复生长。“数据表明,光伏板的铺设,减少了风对植被的影响,而且清洗光伏板的水会下渗至地表,这对草地有一定滋养作用。”郎珠说。

桑日光伏电站。
曾经,漫漫黄沙,阻隔了希望,如今,悠悠“蓝海”,带来了小康。在一个个光伏板的“庇护”下,昔日荒滩变成了牧场,如珍珠般散落的牛群游弋觅食,成为当地独特一景。
“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生态好了,牛也养得壮,日子也红火了!不少村民家还添了小汽车。”桑日镇赤康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达嘎笑着说。
桑日县能源局局长次旦卓玛介绍,作为西藏较早发展光伏产业的县区之一,桑日已吸引中广核、国家电投等企业落户,建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光储电站。“它们不仅是能源项目,更是我们探索清洁能源发展的‘先行军’和‘试验田’。”
目前,桑日县已建、在建清洁能源电力总装机达133万千瓦,占全市清洁能源装机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已投产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约26亿千瓦时,换算成传统火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31万吨,相当于节约标煤约84万吨。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未来,桑日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与岳阳援藏工作组深化合作,科学有序推进规划内的水、风、光资源开发和‘光伏+治沙+农牧业’等多元化场景应用,为西藏高质量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桑日力量。”次旦卓玛信心满满。
雅江两岸,绿能澎湃——这片屹立于3600米高原的“蓝色光海”,正将一束束绿电,跨越千山万水送达远方,悄然点亮万家灯火,也照亮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侯勇 嘉措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