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向小雨 岳阳报道
10月1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莲花堰村村民段德才获评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他收养弃婴,照料患病嗣岳祖母至离世,扛起舅弟幼子的养育重任,又接手照顾失智失能的岳母,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用34年的坚守与担当,跨越血缘的界限,为4位“亲人”撑起温暖晴空,更以反哺乡邻的善举,在洞庭湖畔的乡野间树起一座道德丰碑。

从县、市到湖南省道德模范,再到荣登“中国好人榜”,一项项荣誉叠加,却从未改变段德才朴实无华的本色。
孝老:守护桑榆度晚年
段德才的孝行,始于一份超越责任的承诺。
1996年,84岁的嗣岳祖母李冬秀因房屋坍塌无家可归,那时候岳父身患肝癌无力赡养,家中已有三个子女的段德才,不顾务农维生的拮据,毅然与妻子易新梅商定,将老人接回家中照料。
老人罹患严重的银屑病,皮肤瘙痒时抓挠得满身是血,腥气刺鼻的血迹染红衣物床被,脱落的皮屑常铺得满地皆白。为缓解老人痛苦,段德才常年奔波购药,坚持用艾叶煮水为老人擦洗身体,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他记得老人偏爱猪脚,便省吃俭用时常在饭桌添上这道菜;每天清晨早起备好软糯早餐,细致照料堪比亲生儿女。在他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顽疾竟然奇迹般痊愈,直至2000年安详离世,段德才为其体面操办后事,乡邻们纷纷主动帮忙送葬,感叹“这个女婿比亲儿子还尽心”。
这份孝心在二十年后再度延续。
2018年,岳母刘玉珍出现精神障碍,段德才夫妇立即送其就医,确诊为老年痴呆症并伴随大小便失禁。那时候岳母的儿子远在异乡自顾不暇,三个女儿也无力照料,2021年底,76岁的失智失能老人陷入无人托付的困境。
“我来养!”段德才一句承诺,便将岳母接回家中。老人初期频繁离家出走,病发时还会砸窗摔物,段德才便走到哪带到哪,笑称自己“睡觉都得睁只眼闭只眼”。
为让老人住得舒适,他特意安排单独房间,寒冬里每天添柴八次取暖,深夜12点和凌晨4点必起身加柴;炎夏时提前装好防蚊纱门纱窗,严防蚊虫侵扰。他四处寻医问药,年过花甲的自己累病了,却让岳母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仅大小便失禁得到控制,还能认人并简单交流。乡邻们常说:“刘家婆好命,遇上了段德才这样的好女婿。”
爱亲:舐犊情深传家风
段德才的童年饱经磨难,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他靠乡邻“百家饭”在生产队育秧室长大,这份守望相助的温暖,让他始终怀揣对困境者的怜悯。
1991年寒冬黎明,家门口一阵婴儿啼哭划破寂静,段德才发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纸条上写着出生年月。他辗转民政、计生部门无果后,看着襁褓中微弱的生命,毅然抱回家中抚养,取名段传凤。可那时的他家境贫寒,两个亲生子女分别才7岁和5岁,但他对养女视如己出,哪怕缺粮时自己吃剩饭、捡邻居丢弃的变质糍粑果腹,也绝不让孩子受委屈。2017年养女出嫁,他坚决不收彩礼,还拿出3万元积蓄资助其安家。打破陈规的善举,在当地传为美谈。
2005年,段德才的舅弟离婚后外出谋生,3岁半的幼子易亮无人看管。他再次伸出援手,将侄子接回家中寄养。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孩子的生活教育开销全由他承担,高中毕业后还出资5000元送易亮去烹饪学校学艺。多年后易亮购房,手头拮据的段德才又拿出3.5万元支援。如今的易亮知恩图报,对待段德才比亲生父亲还要亲近。就这样,段德才夫妇靠着勤劳双手,将四个孩子全部抚养成人,用无私付出诠释了“父爱无疆”。
向善:反哺乡邻践初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段德才常挂在嘴边的话。
1995年起,他担任莲花堰村柞树七组组长,这一当就是27年。为改善村容村貌,他牵头组织义工队伍500多支,个人捐资1.4万元修建村级水泥公路和美丽屋场;村里的堰塘水坝修缮、农村绿化等公益事业,总能看到他带头忙碌的身影;每到灌溉季节,他自付电费抽水灌塘,供周边10多户农户免费取水,乡邻们过意不去要分摊费用,他总笑着推辞:“比起小时候乡亲们的照顾,这点电费算什么。”
榜样的力量如星火燎原。在段德才的影响下,莲花堰村敬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氛围日益浓厚,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文明乡风已深深扎根这片土地。
如今的莲花堰村,先后荣获“国家森林村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多项荣誉,这背后离不开段德才这座“道德灯塔”的指引。
从“湖南好人”到湖南省道德模范,再到荣登“中国好人榜”,一项项荣誉叠加,却从未改变段德才朴实无华的本色。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最动人的情感,是跨越血缘的守望相助;最可贵的品质,是不离不弃的责任担当。这份浸透着乡土温度的爱与坚守,如洞庭湖水悠悠绵长,似村头古树枝繁叶茂,既撑起了一个家庭的温暖晴空,更化作文明乡风的“火种”,在乡野间代代相传,温暖着无数人的心。
来源:红网
作者:向小雨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