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平
长期以来,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繁、耗时长且专业技术要求高,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这不仅导致企业望而却步,成为项目落地的“拦路虎”,更是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堵点。在此背景下,近来,岳阳临港高新区(岳阳自贸片区)探索出“技术+审批”全链条融合服务机制,引入“技术管家”提供全程陪跑服务,成功将审批周期大大缩短,一举打通项目落地的关键梗阻,为区域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劲动能。这一变革不仅实现了审批效率的大幅提升,更标志着政务服务模式从“重流程”向“重质量”的关键转型。
“技术管家”制度的精妙之处,在于让专业力量成为驱动行政效能提升的核心引擎。这项制度创新由岳阳临港高新区自然资源局牵头,联合政务服务部门、自贸创新部等多部门共同探索研究,将具备规划、建筑等专业背景的“技术管家”深度嵌入项目全生命周期,从选址、方案编制到最终验收,不仅为审批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更大胆前移服务节点:在企业申报前便主动介入,协助优化方案,提前化解用地冲突、指标合规性等关键难题。就如同在崎岖的审批之路上预先铺设专业轨道,将“事后纠错”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源头清障”的主动服务。以汇川项目为例,其门卫室屋顶设计经“技术管家”优化后,长度缩减40米,不仅节省了成本,更增强了景观协调性。这一细节正是“技术先行”理念的生动体现,直接避免了项目落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设计反复与工期延误。
“技术管家”不仅凭借专业力量疏通审批流程,更以“陪跑者”的姿态推动政府角色实现本质升华。相关服务成本由政府统筹承担,企业可零费用享受“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专业护航,这让政府从传统的“守门人”转变为与企业同行的“同路人”。正如睿达城联合创始人李霞这样自称行业“小白”的从业者所言,“技术管家”的介入帮助企业跨越了专业鸿沟,将复杂的审批规范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指引。审批流程由此卸下神秘面纱,让企业对办理预期有了稳定且透明的认知。可以说,“技术管家”就像“审批翻译官”,在冰冷的政策条文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政策理解门槛,让营商环境的优化成果变得可感可触。
这一创新的意义,远不止于提升一城一地的审批效率。它精准破解了传统审批模式中,企业因专业隔阂而被迫经历的“体外循环”之痛,直击审批效能提升的核心——以专业服务替代权力门槛,以服务菜单替换权力清单,以主动协同打破信息壁垒。当“编制—审查—审批”实现无缝衔接,当“专业意见线上留痕、审批进程实时互通”成为常态,我们看到的是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技术管家”模式,正是对“放管服”改革精髓的鲜活诠释:向市场放权以激发活力,管住关键风险以保障规范,聚焦企业所急以提升服务,从根源上清除项目落地的隐形障碍。
岳阳临港高新区的“技术管家”探索,其价值不仅体现在项目报建“加速跑”的显著成效上,更在于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可感知、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当技术深度赋能审批流程,当政府甘为企业发展“陪跑”,制度性交易成本自然会逐步消融。如今,该区正系统梳理“技术管家”的工作标准和流程指南,着力打造“技术先行、审批紧跟”的现代化审批服务样板,目标直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工程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岳阳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