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洞见岳阳丨终结“卖惨营销”,须法律监管与公众理性双管齐下

洞见岳阳文中图.png

□岳平

镜头前,身穿外卖骑手制服的人泪眼婆娑,一句“凌晨四点还在送外卖”“一个差评白干一天”……视频中此类话术轻易击中了无数人的软肋,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然而,这些看似真实的“悲惨日常”,最终被证实“刻意摆拍悲惨、困境等虚假视频”。近日,据“网信岳阳”通报:网民“苏星颜”因虚构外卖骑手经历博取流量,其幕后操作者杨某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

“苏星颜”的骗局,堪称对公众同情心的精准算计。其一,选准“外卖骑手”这一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的群体,他们穿梭于城市街巷,是无数人眼中“辛苦谋生”的代表,自带社会关注度与共情基础;其二,打造“后悔没好好读书”的叙事陷阱,用看似“励志反思”的人设包装,既规避了单纯卖惨的生硬感,又勾起大众对“底层奋斗”的情感共鸣。可真相却是:杨某在近5个月里,仅上线3天、累计送了10单,与视频中“每天跑十几个小时”的“悲情骑手”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比虚假表演更令人愤慨的,是其背后清晰的“流量变现”逻辑。当虚假视频收割千万播放量后,杨某毫不掩饰地转向牟利:推出《视频上了1000多万大热门,我究竟做对了什么》的“经验分享”,以“99元面膜附赠短视频课程”为诱饵,将被欺骗的网民变成待割的“韭菜”。从编造悲情吸睛,到打造“成功案例”引流,再到“商品捆绑”完成变现,在他们眼中,同情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而是可量化、可变现的流量筹码;真实苦难不是需要关注的社会议题,而是用来赚快钱的虚假表演。

这种“卖惨营销”已超出单一事件本身,而是对社会信任与网络生态的多层侵蚀。对骑手群体而言,这类视频将复杂的职业现状简化为“眼泪博同情”的刻板印象,既掩盖了他们面临的劳动权益保障等真实问题,也矮化了其职业价值;对社会公众而言,虚假悲情的反复消费,会逐渐耗尽人们的同情心储备,当真正遭遇困境的弱势群体发出求助时,公众可能因“怕被骗”而选择旁观;对网络空间而言,这类虚假内容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用心记录真实生活、传递正向价值的内容难获关注,靠造谣博眼球却赚得钵满盆满。

此次公安机关对杨某的处罚,无疑是及时且必要的:既为被欺骗的网民讨回公道,也释放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明确信号。但要彻底遏制“卖惨营销”这类流量骗局,仅靠事后处罚还远远不够,平台必须扛起前哨责任。一方面,需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对疑似摆拍、虚构场景的识别,对“极端悲情”类内容提高审核门槛;另一方面,应建立特定职业身份核验机制,对声称从事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职业的创作者,要求提供从业证明,从源头减少身份造假的可能。

而对普通网民而言,“苏星颜”事件也是一堂深刻的“数字素养课”。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面对那些刻意煽动极端情绪、营造“完美悲情”的内容,我们需要保持一份理性与审慎:不被瞬间涌来的情绪裹挟,多问一句“是真的吗”;不盲目转发、传播。正如公安部网安局所呼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每个网民行走网络世界的底线素养。

“苏星颜”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流量经济下的荒诞与浮躁。当苦难沦为可随意编排的剧本,我们失去的远不止网络空间的清朗,更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纽带,以及社会赖以存续的温暖底色。终结“卖惨营销”没有捷径,唯有法律监管筑牢“底线”、公众理性守住“防线”双管齐下,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真实与真诚,让数字时代的同情心不再被商业利益所肆意践踏。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646942/60/1522831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