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平
每年夏秋庄稼收割完毕,田埂沟壑边总会堆积大量秸秆。当焚烧秸秆的浓烟再次弥漫乡村,“一把火”的便捷背后,是烟霾蔽日、交通受阻乃至火灾频发的沉重代价。在“共抓大保护”的背景下,近日岳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市广大农民朋友发出秸秆禁限烧倡议,呼吁全市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做到不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杂草、树叶和垃圾,确保自家农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秸秆焚烧,实为生态之殇、民生之痛。看似省时省力的露天焚烧,实则对生态系统造成多重伤害:滚滚烟尘直冲云霄,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诱因,威胁公众健康;焚烧破坏土壤结构,使宝贵有机质付之一炬;浓烟遮蔽道路与天空,增加交通事故隐患;一旦火势失控,更会引发难以挽回的损失。岳阳坐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其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高度依赖“蓝天碧水”的生态底色。若任由“狼烟”弥漫,不仅损害自然风光,更会动摇文旅发展的根基。
岳阳秸秆治理的智慧,首先体现在“精准施策”上。岳阳摒弃“一刀切”的全域禁烧模式,依据《湖南省秸秆禁烧区和限烧区划定方案》,结合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和利用基础,将全市92.37%的区域划定为禁烧区(含中心城区全域),覆盖城市核心区、交通干线、机场周边等生态敏感地带,同时将部分县乡区域划为限烧区。这种“靶向治理”模式,将有限行政资源精准投放至污染高风险区,最大限度提升治理效能,也体现了对农业现实复杂性的清醒认知。
岳阳县的实践正是“精准”划定的生动体现。当地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农作物种植分布、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等多维度因素,确保边界科学合理。值得肯定的是其动态调整机制:禁烧区范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土地利用调整、耕地分布变动及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适时优化。同时明确规定,在限烧区及下游区域实测已达轻度及以上污染、预测未来48小时将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或发布重污染预警、夜间时段、出现小风(小于2级)或静稳等不利扩散天气时,即使在限烧区也严禁焚烧。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为“刚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明确的执行边界。
在“刚性”目标之下,岳阳更以“柔性”举措彰显治理的温度与智慧。限烧区执行“强制性、常态化”管理的同时,也为特殊情形开启“安全阀”:经检疫确需焚烧处理的病虫害秸秆,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严格监管下允许有序焚烧。值得称道的是限烧区的“分区域、分时段错峰焚烧”机制:由基层政府组织,在特定夜间时段(18时至次日9时),确保气象条件允许、不造成区域污染的前提下有序实施。此举以精细化疏导替代一味封堵,有效缓解了政策落地的阻力。
“疏堵结合”方能标本兼治。倡议在明确“禁”与“限”的同时,大力呼吁农民“树立正确生态观念,积极学习秸秆综合利用知识”。这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只有当秸秆“变废为宝”的渠道真正畅通,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焚烧冲动。在此,屈原管理区的探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柔”性解决方案。该区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践行农业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抓手,以“科学还田、多元转化”为核心构建5种利用模式,即“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同时,对秸秆粉碎还田乡镇和离田利用主体进行奖补。这些实践表明,让秸秆“有利可图”,是源头熄灭焚烧之火的有效途径。
岳阳此次的秸秆禁限烧行动,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它向人们传递的不仅是“禁”的约束,更是“护”的责任与“利”的期许——守护家园的蓝天碧水,实则也是守护自身健康与长远生计。当科学精准的区划取代“一刀切”,当有序疏导与严格监管相辅相成,当“堵”的坚定与“疏”的智慧共同发力,岳阳的实践为破解秸秆治理难题贡献了宝贵的地方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