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平
8月18日,一则书法博主“寒江居士”试图以手书《岳阳楼记》换取岳阳楼门票却遭拒绝的视频,在抖音、微视频等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该视频点赞量突破13万,留言超过1万条,转发也高达5万余次,俨然成为一场舆论的“文化事件”。
视频开头,寒江居士向售票员提出:“我是写毛笔字的,能不能用我写的《岳阳楼记》换一张岳阳楼门票?”售票员无奈回应:“我没有这个权力,你得找我们领导……”短短十余秒的对话,迅速抓住了观众的心。不少人对其“文化诉求”抱以同情,也对后续发展充满好奇。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陷入僵局时,情节陡然转折:一位小伙慷慨解囊,为寒江居士一行人购买门票。入园后,寒江居士承诺为其书写《岳阳楼记》以表谢意。然而,当他打算在岳阳楼内的八仙桌上挥毫时,再遭管理人员拒绝。称“在此书写需请示主要领导”。这一插曲,将事件再次推向舆论焦点。
首先必须明确,规则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不容任何形式的特权动摇。景区工作人员拒绝破例,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履行职责、维护公共管理秩序的必然要求。门票制度保障了景区可持续运营与公众平等访问的权利,任何个体无论是否以“文化”为名,都无权要求特殊对待。旅游景区购票更是妇孺皆知的生活常识,倘若人人都“以艺换票”,岳阳楼这个文化地标,恐将沦为讨价还价的市集,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与神圣性亦将随之消散,何谈真正传承?
更进一步看,“寒江居士”所为,与其说是文化传承,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表演。真正的文化尊严,绝不建立在挑战公共规则、借艺术名义谋求豁免的基础上。书法是承载千年文脉的严肃艺术,不应被降格为换取门票的“交易筹码”,更不该异化为博取关注、收割流量的表演工具。将《岳阳楼记》这样的经典文本用作个人营销道具,恰恰背离了文化传承的本意。
而在这一事件中,最不应被指责的,是坚守岗位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既无权力亦无义务对规则进行“个性化解释”,所谓“找领导”“需请示”正是恪守制度的体现。舆论场上对工作人员未能“通融”的指摘,实则是将“道德压力”转嫁于制度执行者,这不仅不公平,更损害了制度的公信力。
当然,文化场馆也应在坚持规则的同时拓展传播路径。例如设立专门展示区域、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为文化表达提供合规平台。但所有这些,必须建立在尊重制度、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墨宝换门票”闹剧不应被美化为文化雅谈,而应成为一场关于规则意识与文化品格的公共反思。传统文化的真正弘扬,从不依靠破坏规则的表演式抗争,而源于对制度的敬畏、对文化的真诚,以及每一个个体在约束之下依然葆有的精神追求。唯有如此,文化才能回归本真,规则才能彰显力量,公共利益与人文价值也才能在良性互动中得以共同实现。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