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 | 北门渡口:远去的时代印记

20190813000006890709.jpg

岳阳市北门战备汽车渡口所党总支书记梁新年。

20190813000006157966.jpg

昔日北门渡口的繁忙景象(资料图片)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凌

人物小档案

梁新年,1962年出生,今年57岁,现任岳阳市北门战备汽车渡口所党总支书记。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水手、轮机员、轮机长、管理所所长、书记等职务。30多年来,他多次被单位及岳阳市公路局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渡工”“优秀安全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等,2009年被评为“岳阳市劳动模范”,两次被市政府记三等功。

讲述大事件

“三湘第一渡”:昔日繁华成永恒

满载一船金色,平铺百里湖光。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的洞庭湖是大自然恩赐给岳阳人民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得以滋润、繁衍,一座座城镇因之崛起、繁荣。

但它又是一道天然屏障,阻碍了大湖东西两岸的往来。三十多年以前的北门渡口,是河西(泛指洞庭湖、长江以西,含岳阳的君山农场、建新农场、钱粮湖农场、华容县,湖北的监利、石首、公安等)进入岳阳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岳阳到华容的唯一通道。

梁新年回忆,听渡口老人们讲,北门渡口古称大江渡。最早文字记载于明弘治年间《岳州府志》:“巴陵有大江渡。”清朝康熙二十四年的府志更清楚地注明了此渡的地理位置:“郡城北门外,通华容路。”据查,因这里水域不宽,与河西洲地径直相对,是最佳的摆渡口,便成了连接鄂、川、豫、陕的交通要冲。

“走遍天下路,难过岳阳渡。”上个世纪中叶以前,岳阳的交通主动脉基本是南北相向,人们要想过湖,只能用最原始的摆渡方式。当时,北门渡口由“渡口帮”十几条木筏子在此沿湖接送旅客和货物。一条木筏子一次渡5到6人,往返河东河西,一天不到几百人过渡。排队过渡时如遇上大风大浪,最难就要等上几天几夜。

1954年,岳阳帆船社建立,接管了北门渡口。一条改装的木帆渡船一次只能渡80人左右。有风张帆,无风摇橹,靠的是船工的体力,条件十分艰苦。

60年代,岳阳地区河西开垦荒芜的滩涂湿地,围湖造田,建立了君山农场、建新农场、钱粮湖农场等几个大的国营农场。河西人口逐渐增加,北门渡口的旅客流量不断上升。此时,北门渡口的木帆渡船改装上20匹马力的机器后,终于结束了靠人工张帆摇橹摆渡的历史。

1964年,为拉通河西方向的水上要塞,更好地服务一县三场建设,岳阳决定在北门渡口南岸离人渡往北百米处,再建一处岳阳至华容的汽车轮渡渡口,便于将县区场的农产品拖运进城。当时,筹建工作由岳阳县交通局具体负责。1969年,经过勘察选址和建设后,一个没有水泥、全靠砂石泥土堆砌起来的简易码头,在宽阔的湖滩上应运而生。

从小在洞庭湖边长大的梁新年依然记得,岳华渡口1970年开渡后,轮渡上的手扶拖拉机承载着满满的农作物进了城,两岸群众欢声笑语,锣鼓喧天,岁月和时代的变迁就此拉开序幕。

当时,渡口只有一艘吨位不大的汽渡,马力很小,一次最多只能装3台车,主要以手扶拖拉机为主,一天往返最多运输二三十辆拖拉机。直到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岳阳经济建设开始加速,渡口的车辆逐渐增加,各种长途客车、大型拖拉机、北京吉普,以及常德、湖北石首和公安等外地车辆增多。每天的车辆渡运量比六年前翻了一倍,达300—400台次。

进入80年代,全国经济迅速复苏,北门汽车渡口往来车辆急剧增长,过渡从1985年开始实行收费,一年在五六百万左右。为了增加运力,渡口所逐年增加渡轮数量,船舶吨位也越来越大。截至1996年,渡口得到进一步提质改造,老式8车渡轮逐步被新型26车渡轮取代,码头路面用水泥全部硬化完成,解决了船舶停靠不容易、车辆上下船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水运承载能力,消除了水运安全隐患。同时,过渡费也逐年翻番增长,90年代,每年的过渡费已超过2000余万元。

此时,总数达到9套渡轮船舶的北门渡口,所有渡轮单航次渡运能力已达112台车次,每天车流量高达3300台次,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最繁忙的汽车渡口之一。

车辆川流不息、起航汽笛声声不断、街面日夜通明、商店饭馆旅社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渡口,造就了当时南岸的繁荣与兴盛,成就了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

梁新年清晰地记得,当时有不少做买卖的商贩纷纷涌入渡口周边,杂货铺、饭馆、旅社等服务行业迅速兴起。白天,一旦有人员车辆停靠渡口,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夜晚,船灯、车灯、商用灯把整个渡口码头装扮得十分壮观。从早到晚,码头上、公路边、饭店门口停满了汽车,操着各种口音的旅客苦中作乐,玩牌的、聊天的、吃饭的、购物的,热闹非凡。一直到深夜十一点渡口停摆以后,整条街道才会渐渐安静下来。湖岸人民创造的独特渡口文化,笑迎了八方来客,绘就了当时湖南最知名的繁华渡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荣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00年12月26日,随着洞庭湖大桥的竣工通车,在结束河东、河西往来不畅局面的同时,也终结了北门渡口的历史使命,直接改善了岳阳的交通结构。

曾经,两岸群众过渡要两个多小时,还不算等待上渡船的时间。车辆过渡排队三四个小时也是常事,特别是逢年过节,排队的车辆望不到头,南边延伸到了南正街,北边从大堤延伸到了城陵矶。过渡的时候,如果碰到大风暴雨天气,湖面波浪大、水流急,就只能停渡。“有时候要等上好几天。”梁新年说。

如今,不论刮风下雨,坐车只要十几分钟就能从岳阳城区到达君山河西,洞庭湖大桥将岳阳、君山、华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三地之间形成了“一小时城市圈”,空间距离障碍完全得以消减。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出了历史舞台的北门渡口,已华丽转身为全省唯一存在的战备渡口。在湖光斜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平静,昔日热闹繁华的场面早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些老旧的建筑,依旧地标般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述说着过去的辉煌。

个人小故事

每天12个小时坚守在渡轮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航运的发展,洞庭湖里机械船舶明显增多。船舶丢弃的废旧钢丝绳和破旧渔网等杂物,会经常缠上螺旋桨,给频繁出行的轮渡造成障碍。

正值青年的梁新年在渡轮上担任轮机员职务,只要发现此类情况,他就毫不犹豫地跳进湖水里排除故障。水中排险不比岸上,在浑浊的水下,至少要两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全将隐患排除。“最难受的是冬天,碰上这种情况,时间长了都被冰冷的湖水冻麻了,手脚被异物扎破都不晓得痛,上岸后说话都不利索。”

90年代中期,北门渡口每天车流量已达2000余台次,梁新年随着渡轮不停往返运输车辆。由于船老设备旧,机器故障率高、突发事情多,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抢修机器对他来说那是常事。“忙的时候,每天至少12个小时在船上。”

梁新年说,航运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特别是渡轮靠离渡口很频繁,航行水域比较复杂,而且经常反复地操作,船员容易疲劳,对一些不安全因素缺乏敏感性。因此,渡运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只要渡轮遇到7级风浪就必须停渡,以保证运输车辆和人员的安全。

1997年的一天,渡口风浪特别大,渡轮从上午9点多一直停到下午5点多,两岸滞留了上万名旅客,不安全因素徒增。随着风浪逐渐减小,梁新年接到上级指令,要想方设法把群众安全送至对岸目的地。放下电话后,梁新年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派遣当时最大的一艘24车渡轮,前后分四趟接送两岸滞留旅客。“当时是真的冒着风险出发,渡轮完全禁止车辆渡运,只准上行人。”至今,梁新年记忆犹新。从渡轮驾驶台到甲板上,黑压压站满了旅客,每趟接近3000人之多。由于水中风浪较大,轮渡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前方跳板上站着,手牵手形成警戒人墙,防止旅客因拥挤落水。

时至今日,梁新年自豪地讲,从70年代建渡到2000年撤渡,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北门渡口没有发生一起人员死亡事故,安全生产在同行业中树立了典范。

记者手记

“改渡为桥”开启岳阳交通新格局

泱泱湖水,悠悠渡口。

在那段没有桥梁的旧时光里,数十年间,北门渡口汇集了南来北往的旅人,定格了无数个充满市井气息的热闹过往,也成就了它的一时繁荣。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岸车辆的增加、设备运力的不足、待渡时间过长等,让北门渡口面临了极大的交通运输压力。对两岸百姓而言,一边连接着外部世界,一边是家的等待。撤渡建桥,已成为群众迫切的渴望。

1995年8月,岳阳市委果断决定:改渡为桥!次年12月19日,洞庭湖大桥正式开工,这是岳阳人民第一次在大型湖泊上建桥。2000年12月26日,大桥胜利竣工通车。一座市民期盼已久的民心桥、连心桥横空飞架,结束了洞庭湖河东、河西往来不畅的局面。

如今,在日月轮回的历史长河中,两座跨湖大桥相继通车,车来车往中,日均车流上万台次地飞驰桥面,一改北门渡口的“从前慢”,直接改变的是岳阳交通运输新格局的形成。

路通则畅,路畅则达。洞庭湖两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纷纷通过面貌一新的路桥快速向城市汇聚。

来源:岳阳日报

作者:谢凌

编辑:钟保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