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5日岳阳讯(通讯员 李文)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深度普及,个人信息泄露与诈骗手段的持续迭代升级。不法分子编织起一张从街头“扫码送礼”的信息陷阱,到伪造身份实施精准诈骗,他们利用技术漏洞与人性弱点,构建起从信息窃取到资金诈骗的完整链条,让公众防不胜防。岳阳人保财险通过案例剖析,带您识破陷阱,筑牢安全防线!
案例简介
1.“扫码送礼”窃取信息:不法分子以“扫码注册送玩偶”为诱饵,在街头诱导路人参与活动。地推人员假意协助操作手机,暗中窃取手机号、短信验证码等,批量注册社交账号并贩卖。这些账号被用于发布虚假信息或实施诈骗,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2.假冒客服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各种平台客服,以取消会员、关闭业务、影响征信等理由,诱导受害者下载不明APP、提供短信验证码,进而盗取资金。
3.虚假贷款诈骗:通过发布诱人贷款广告,声称快速放款、无需抵押。当受害者联系后,便以刷流水、提高银联评分等理由要求支付费用。
案例分析
数字化生活如同双刃剑,在释放便利的同时,亦潜伏着信息泄露与诈骗危机。当指尖轻触即可完成转账、购物、社交时,诈骗分子的技术“黑手”正悄然伸向公众财产。受害者群体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特征,他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过度泄露个人信息,对“验证码需严格保密”“官方机构绝不会主动索要转账”等基础安全常识认知不足,心理防御能力也较薄弱。这些致命的弱点,恰似为不法分子敞开的一道无锁之门,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温馨提示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攻防战”,岳阳人保财险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谨记个人信息保护是数字时代的“生命线”,反诈意识是财产安全的“防火墙”,才能有效抵御新型诈骗陷阱,守护财产安全。
1.筑牢个人信息防护墙,避免信息泄露
非必要不提供电话号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非必要不向陌生APP提供通讯录、定位、摄像头等权限;非必要软件及时注销,减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2.筑牢反诈防线,谨记“三不”原则,远离诈骗陷阱
不轻信:当接到涉及“退款”“中奖”“补贴”等看似诱人的电话时,切莫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盲目轻信。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正规渠道进行核实,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不透露:验证码、银行卡密码等关键信息,是我们个人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索要,非必要不透露。
不转账:诈骗分子声称账户存在风险需要转移资金,或者以中奖需要缴纳手续费等为由,要求向“安全账户”“指定账号”转账的行为,一律拒绝。
3.及时止损,维护合法权益
及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拦截诈骗电话和短信。倘若不幸遭遇疑似诈骗的情况,切莫慌乱,立即拨打96110全国反诈专线咨询。若已不慎转账,第一时间拨打银行客服冻结银行卡,防止资金进一步流失;同时,迅速登录支付平台,冻结相关账户,切断诈骗分子的资金转移通道。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电话号码等证据,为警方追踪资金流向、打击诈骗犯罪提供关键线索。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文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