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5日岳阳讯(通讯员 魏璐璇 何宇)“突突突——”清晨五点,收割机的轰鸣声划破田野的宁静,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幸福村湛红广和妻子孟姿趁夏夜的凉爽还未散去,便匆匆开启了新一天的农作。7月中旬,正值水稻抢收抢种的关键期,夫妻俩每天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
移栽晚稻秧苗。
“这几天温度高,稻子熟得快,得赶紧收完。”湛红广擦了把额头上的汗,黝黑的脸上还沾着泥土。妻子孟姿则在院子里分拣刚收割的稻谷,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透贴在脸上:“收完这片,下午就得赶紧移栽晚稻秧苗,早插日子晚插时,一天都耽搁不起。”从凌晨忙到深夜,日均休息不足5小时,这样的节奏,他们要持续近一个月。
这片稻田,承载着湛红广夫妻俩15年的种粮记忆。2010年,刚结婚生子的两人承包了村里10亩撂荒地,从两把锄头起步,硬是把荒田种成了丰产田。靠着一股子韧劲,他们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30亩、80亩、150亩……直到今年的190亩。可去年夏天的一场洪灾,让夫妻俩差点打了退堂鼓。“眼睁睁看着洪水漫过稻穗,170亩地被淹了大半。”湛红广说,那段时间他和妻子坐在田埂上每天唉声叹气,甚至想过外出打工。
但看着辛苦耕种的土地,他们终究舍不得。“国家大力扶持农业,村里和农业部门隔三差五就有专家下来指导种植,不接着种,对不起这片地,也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今年开春,夫妻俩咬牙买了新插秧机,正式开始机插机抛。如今,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湛红广算了笔账:“早稻中安2号湿谷平均亩产达到了1380斤,除去成本,每亩能赚500元左右,比去年强太多了!”
移栽晚稻秧苗。
湛红广夫妻俩是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典型的“211”经营模式,即夫妻2人为主体,种水稻100多亩,纯收益10万元以上。这种模式既能让普通农户家庭种田有奔头,又不会超出他们的能力,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
广种薄收不如精耕细作,湛红广说,“种粮也要讲科学,只要田间管理到位,水稻产量高、质量好,日子肯定一年比一年好。”夕阳下,收割机驶过的田垄留下整齐的稻茬,夫妻俩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金色的稻田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丰收图景。
来源:红网
作者:魏璐璇、何宇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