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3日岳阳讯(通讯员 姜瑶 何宇)浓稠的夜色尚未褪尽,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乡琴棋村的田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寂静里。凌晨四点半,属于土地耕耘者的“财富”开市铃已然响起,夏新华的拖拉机载着他驶向田间深处。待到上午十点半,他才匆忙端起那碗早已被泡发的面条——这是今天的“早餐”。妻子默默地递上一只硕大的雪碧瓶,里面装着熬好放凉的甘草茶,汗水早已在夏新华晒得黝黑油亮的脊背上勾画出一道道盐渍。
这不过是夏新华夫妇在“双抢”时节一个普通的清晨剪影。然而,正是这日复一日浸透汗水的开端,解锁了通往田野“财富”的关键密码。这对60后夫妻以“夫妻二人、两百亩地、二十万元收入”的“222”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在广袤的田野上一笔一划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务实注脚,也丈量着属于他们的“财富”尺度。
去年,乘着当地政府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东风,“财富家庭农场”的牌子正式挂上了家门。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和降镉品种的推广,让夏新华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的信号。插秧机、收割机隆隆驶入,取代了祖辈佝偻的腰背,也重构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图景。这些钢铁伙伴不仅将自家的种植效率推至新高,更在“财富农场”的版图上开辟了新的增收航道。农忙时节,“代插秧苗、代收割”的服务应运而生,不仅服务邻近32户乡亲,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更在“财富农场”的账本添上了稳健的一笔。
土地的规模,在数字跳跃间诉说着韧劲。去年320亩地遭遇洪灾重创,数十万元的损失如钝刀割肉。今年调整步伐,自持80亩加流转150亩,稳稳扎根230亩。如今,早稻已丰收在望,粒粒饱满的稻穗在骄阳下翻涌着金色的波浪,“今年我们早稻就是从7月4号开始收割,每亩大概干谷是1000斤,估计16号我们的早稻都会收割完成!”夏新华的语气里全是自豪。而晚稻的接力早已准备就绪——40亩秧苗郁郁葱葱,挺立在风中。这是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夏新华首次尝试旱育秧技术,只待早稻归仓,新绿便迅速投入大地的怀抱,续写“财富”的四季轮回。
“财富”的版图,不仅延伸于稻田,也荡漾在水面。夏新华从2012年起就精心守护这方30亩的鱼池,饲喂着“四大家鱼”。去年寒流般的行情让他亏损,但坚守终迎暖阳——今年鱼价上扬,已为他挣回纯利七八万元。白天属于土地,夜晚属于鱼池,鱼塘边的小屋成了夏新华另一个常驻的“家”,他常在塘边小屋和衣而眠。听着鱼儿拨动水面的轻响,仿佛在清点另一种形态的“财富”细流。
“根扎在土里,心就离不开田。”夏新华的信念来自父辈血脉的传承。七口之家的生计担子沉甸甸,但这份“财富”的创造是全家人的合奏:儿子、儿媳忙完工作后必下地帮手;在外求学的女儿假期归来也投入劳作;连稚嫩的小孙子也学着在晒谷场上忙活,小手笨拙地触摸着“财富”的颗粒感。“一分一毫,都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希望,要给娃娃们垒好台阶。”——这份最朴实的执着,成了支撑他们穿越田垄间、日复一日最深沉的动力。
当被问及是否想过要放下农具歇一歇时,夏新华的回答带着坦然:“种田是一辈子的事情,习惯了,离不得,也舍不得。”儿子心疼父亲辛劳:“等您忙不动了,我来顶上!忙不过来咱就请人,技术我学精,您来掌舵。”夏新华布满皱纹的脸上漾开欣慰的笑容,目光投向远处更广阔的田野,仿佛看到了“财富”农场在下一代手中绵延的希望。
暮色四合,妻子一句轻轻的询问为忙碌按下暂停键:“老夏,明天几点下田?”夏新华估算着田间进度应道:“老时间!”
泥土中生长着最踏实的财富,汗水里凝结着最朴素的经济学。夏新华夫妇在凌晨四点半的引擎声中解码着属于农民的“财富密码”——它刻在“222”模式的精耕细作里,藏在社会化服务的情谊中,彰显于旱育秧苗的新绿上,也流淌在鱼塘夜色的微澜间。农业的根,深扎在脚下的土地;而田野的希望,永远在下一季的禾苗拔节声里,在凌晨四点半的微光中,在代代相传的守望与接力下,倔强地向上生长。
来源:红网
作者:姜瑶 何宇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