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叶芬 通讯员 丁会云 王宇 岳阳报道
“改造荒地荒山,造福一方百姓。”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情系群众办实事,修渠灌溉解民忧。”
近日,岳阳市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兵驹匆忙从地里赶回合作社,鞋子、裤腿沾满了泥土,刚一抬脚进屋就同时迎来了村民送的三面锦旗。
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兵驹同时收到三个组的村民送的锦旗。
这些锦旗分别是临湘市聂市镇长源村朱木组、灯台组、沈家组三个组的组长代表组民送的。
“我们衷心感谢张兵驹对我们组荒地荒山改造工程的无私帮助!”随着锦旗而来的还有沈家组全组村民们签名的一封感谢信。
锦旗和感谢信的背后是张兵驹让“荒田”变“良田”的故事。
7月以来,张兵驹一直忙着一件事:改造荒山荒地。
记者跟随着张兵驹来到了长源村朱木组,距离上一次降雨已有两个多月,这里土地干涸,人从乡间小路走过便见尘土飞扬。
通过分级提水,临湘市聂市镇长源村朱木组的农田灌溉得到了保障。
“村里时常干旱,农业灌溉是最突出的问题。村子里的田地距离黄盖湖近3公里,高度落差约30米,要想一步到位引水灌溉,难以实现,根本没办法满足灌溉需求。”于是,张兵驹想出了分级提水的办法,让水实现了“往高处流”,让农田都及时“喝”上来自黄盖湖的水。“目前朱木组和灯台组一共铺了808米的管道,通过分级提水的方法,确保灌溉不愁,后续等田地整治好后就可以复种了。”
张兵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有名的种粮大户,2023年获评全国“百强乡土人才”称号。2013年,张兵驹组建了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10余年来,张兵驹带领的合作社水稻复种面积达10000多亩,年产粮食6000多吨,流转荒山1200多亩。
长源村灯台组畅通了灌溉渠道。
此前,朱木组、灯台组、沈家组并不在流转范围,因当地时有干旱发生,无法解决农业灌溉问题,田地早已撂荒多年。
“我们这里的田荒废了30多年了,就是因为水利条件不好,没办法保证农田灌溉用水,每年种了粮食也多数颗粒无收,90年代的时候,村民们基本到外地打工去了,田也就荒在这里了。”长源村灯台组组长李炎林说道。
“看着土地撂荒我们心里也不好受,也想看到丰收时节稻香飘的场景。”于是,村民们找到了张兵驹,请求他帮忙改造荒田。张兵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将长源村沈家组、朱木组、灯台组三个组200余亩荒田进行改造。
沈家组76亩昔日无人耕种的荒地荒山得到了改造,远处挖机正在作业。
在沈家组,76亩昔日无人耕种的荒地荒山里,数台挖掘机正在不停地来回穿梭,进行着土地清表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改造,茅草林立的撂荒地,一步步变成平整松软的农田,正在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
“我们这里以前只有两口山塘能用来灌溉农田,后来山塘被淤泥堵塞了,没有水,大家也没办法种田了,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农田就这么荒废下来了。现在张总自掏腰包组织挖机、铲车来改造田地,帮我们把山塘清淤了,还新修了灌溉和排水沟,农田也由原来的小田改造成了大田,到时候又可以重新耕种了。”沈家组组长沈三元充满感激说道,“这片荒地能被改造成良田,是我们组的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我们都特别感激他!”
“10月份我们就可以种甜菜了,明年春耕时我们的田地也不再是荒地了。”想到农田再现稻菽芬芳,朱木组组长向阳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叶芬 丁会云 王宇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