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岳阳12月2日讯(通讯员 伏礼平 刘鑫 谭思远)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下降,农村中小学校“空心化”日益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从2021年开始,汨罗大力推进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多”“小而弱”向“少而精”“小而优”转变,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城乡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
因地制宜,分步调优学校布局
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前,汨罗第一批27所撤并条件成熟的小规模学校完成整合,孩子们转入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撤并整合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2022年暑期,汨罗市一中迁入新址,原三、四、五中和楚雄高中整合为新三中搬入原一中办学后,原校址改办片区寄宿制初中和小学;闲置资产如图书、仪电设备、课桌椅等,坚持物尽其用原则,由镇学校统一配置给其他学校使用,校舍等不动产交由政府统一处置。市财政投入资金2.67亿元,对片区寄宿制学校、中心校、品质校进行升级改造,第二批38所小规模学校顺势完成整合。
通过“腾笼换鸟”,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汨罗坚持审慎合理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弼时镇玉池小学地处玉池大山,仅有46名学生,都是附近山民子弟,且多为留守儿童。该校距离最近的李家学校有12公里车程,孩子们异地就学十分不便。最终,玉池小学得以保留。
以人为本,有效激发队伍活力
2021年底,汨罗完成了乡镇教育扁平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一改过去实行多年的“市(教体局)—镇(联校)—校(初中、小学)”三级管理模式,撤销乡镇联校这一管理层级,探索建立了“市局直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以一所乡镇品质初级中学为核心,教师统一调配,统一财务收支,统一考核管理,实现了镇域内中小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在“去行政化”改革上,原187名“局管干部”一律回归教师身份,一律回归讲台上课。
结合布局调整,同步探索县管校聘改革,全市义教段4771名教师全部参与各镇各校岗位竞聘,92人首轮落聘,5人待岗学习;高中阶段教师197名教师竞聘181个岗位,激活一池春水。
同时,城乡双向交流成为常态,乡镇及市直学校平行交流376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从城区到农村逆向交流支教35人,乡镇年轻教师进城跟岗学习31人,2022年全市教师交流率15%以上。改革过程中,既把握刚性原则,又注重人文关怀,不搞简单的末位淘汰,坚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用其所长、强其所短。通过深挖教师队伍潜力,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校长教师队伍呈现奋发竞进的良好态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的困局基本解决,全市共清退代课教师385名,节约经费924万元。
完善配套,全力确保应接尽接
优化学校布局后,校车运行路线、时间等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通过运力测算,汨罗在原有242台校车的基础上,新增10台、置换2台;一改以往“个体经营,自负盈亏”的校车运营方式,以乡镇为单位成立校车队,采取联组经营的方式,统一收支,合理分配,有效避免校车驾驶员“抢生源、抢路线”现象。对校车新增运营线路进行勘探和设计,在原有校车线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确保64条校车运营路线覆盖全体乘车学生。
加强校车管理,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定期对校车驾驶人进行安全培训,不定期督查校车运营情况,保障学生乘坐校车安全。财政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经营压力大的校车给予支持。
此外,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在各校门口设立停靠站点,调整城乡巴士发车时间,有效补充校车运力,切实做到了学生上下学“应接尽接”。
营造氛围,广泛凝聚工作合力
市镇两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教育、发改、财政、住建、编办等部门形成议教、助教、重教的工作惯例,做到教育事项优先办理、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困难优先解决。
推行公益助学,15个乡镇相继成立专项教育基金,领导干部带头捐,公职人员主动捐,社会人士自愿捐,寓外乡友带着感情捐,全市累计筹措资金7600万元,全社会掀起了捐资助学热潮。全市30片高标准运动场建设,财政预算资金50%,余下50%由属地镇政府筹集社会资金予以补齐。
在白塘镇中学,热心乡友捐资200余万元,建起了汨罗市第一座乡村中学图书馆,乡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另外,汨罗还坚持柔性引进人才,向智库专家借力,充分吸纳教育专家建议,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共享一批产学研实践基地,提升了汨罗教育发展品质。
下活“一盘棋”,打好“组合拳”。一年来,汨罗城乡中小学发展更加均衡,即便在偏远乡镇,家门口也有好学校,小学校也有好老师,小学跨村不出镇,中学通宿寄宿两相宜,91.4%的孩子都集中在中心校、品质校就读。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汨罗走出了一条县域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伏礼平 刘鑫 谭思远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