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物人事两依依

尽管人们常说怀旧是老年人的标志,我却向来不大以为然,别说列宁同志的著名论断“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了,就是我们凡夫俗子们,不也常常把“让历史告诉未来”之类的豪言挂在嘴边上吗?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怀旧实际上就是从过去的生活中寻觅情感的依托与精神的力量。尽管我特别地欣赏孔老夫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态度,也不管自己“鬓毛衰”否,常常依然故我,惯作豪气干云状,乐得沉浸在自己一贯构筑的心理与精神世界里悠然自得。但人毕竟是最具感性的生灵,有时哪怕是一个极小的触点,也可能在看似电光火石的一瞬,引发出你对生命之中曾经的丝丝缕缕的追忆,让你神思渺渺思绪绵绵,在悠远的时空隧道之中感慨不已,仿佛已经行走了多少个遥远的世纪,至少每当驻足南正街时,我的心情总会是这样。

南正街始建于何时,我不知道,恐怕一般的历史学家也未必知道。但岳阳作为一个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老城,周敬王姬匄(公元前?-公元前476年)时期就开始在这里修筑西糜城,成为为岳阳境内建筑城市的开始,这是有着明确的历史记载的。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分长沙郡北部的巴陵、 蒲圻、下隽县和江夏郡的沙阳县设置巴陵郡,郡治就设在如今的岳阳城(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在地,成为岳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岳阳的城市版图究竟如何,我没有第一手资料,自然不好妄加推测。但直到20世纪中后期,岳阳的中心城区还只有以南正街为中心的巴掌大一块,想来在没有通铁路之前就应该更加小巧紧凑了。

南正街其实也只是岳阳老街坊的一种叫法,有的人说它是一条街,有的人说它就是一个路口。据清《乾隆岳州府志》记载,“南十字街,在南门外,西通街河口街,北通吊桥街”,从此可以看出,南正街应该是岳阳古城的枢纽。在清代乃至整个民国时期,它已经是岳阳古城的最为繁华的地方了,这里聚集着当时岳阳最负盛名的老字号,特别是每家门楣上方都悬挂着的黑底金字大牌匾,更是当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那老街坊、小弄堂、榉木板、红砖墙,也成为了那一个时代的独特的标志与记忆,成为一个城市最为动人的底色之一。

我对于南正街最早最深的记忆是当属街东侧的茶巷子,因为小时候我经常听大人们说,我二伯祖父新中国建国前曾经在岳阳城里教书多年,在那里有房产。可惜的是二伯祖由于唯一爱子突然病故之后心烦意懒,回乡永久定居,做了一名乡绅。因为他在城里任教期间还短暂地做过旧县政府的文书,在我们那个僻远的山乡里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了,1949年后自然是在劫难逃,被划为本村唯一地主。从此在以后此起彼伏的历次运动之中饱受批斗,被整成了惊弓之鸟,连在移山造田的空隙中带回一点树兜引火,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痛批,哪里还敢谈房产?又因为身心交瘁,终究没有能够熬完“文革”,也没有嫡亲儿女,房产一事也就终于下落成迷。而那时进城还是稀有之事,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荣耀,那些曾经去探访过二伯祖的老一辈,自然放不过炫耀的机会,总是找机会极力渲染那地方曾经的热闹与繁华,直说得天花乱坠的,让最多见识过乡里小镇(那时还叫公社)的我们奉若神明,继而心中生出对城市的无限神往,直把那茶巷子当作天堂一般来遐想。以至于后来在文史知识中读到对柳永《望海潮》的夸张性表述,说是金主完颜亮看到词中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对钱塘艳羡之极,不惜发动一场战争,我都觉得这并非危言耸听。

第一次实地体验南正街,还是在茶巷子西侧的巴陵面馆,那可是岳阳的老字号,小时候听到在此吃过面的老人们谈起,那可是天鲜佳味,口齿留香,大有“此面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吃”的感慨。我1981年暑假来岳阳参加高考体检与志愿填报,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城,那时一天才一趟班车,路况又差,还一路上客下客,颠颠簸簸,走走停停,到岳阳时已过正午,可把当时还很晕车的我憋坏了。等安排好住宿,才感觉肚子特别饿,那时我们大多都是穷光蛋,至少我的10元钱盘缠还是临时借来的,除去来回的车费3.8元,招待所3天的食宿3.3元(不包括第一天的中餐),体检费1.2元,自己可以支配的就只有1.7元了。其他同学也大同小异,吃正餐是不可能了,正好巴陵面馆距我们住宿的县委招待所不远,于是老师带我们去吃面。

一看招牌上的价格,肉食面1毛2,光头面8分,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光头面。只是当服务员问我是要碱面、挂面还是手工面时,我竟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真不知道平时在乡下难得一尝的面条还有这么多名堂,只好按照她介绍的先后顺序点了碱面。

面条上来一看,好大一碗,一根一根紧密有序地排列着,金黄透亮,中间部分向上隆起,呈圆弧型,既像黄金饼,又神似乡下办酒席时的肥扣肉。在上面撒了一些葱丝,宛如丝丝翡翠,与清汤黄条交相映衬,色泽十分鲜明,仿如精美的艺术品,一看就惹人喜爱,真应了如今康师傅方便面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好吃看得见”。可惜的是,那时我的口味还一点都没有吃出家乡,吃不惯碱面,总觉得涩涩的,不好下喉,只是因为肚子实在太饿,才硬着头皮吃完了。此后很多年我都没有吃过碱面,直到喜欢上热干面后才觉得碱面其实挺好吃的,只是这时巴陵面馆已经成为历史了。

当然南正街豆皮、汤包、绿豆冰棒与兰花萝卜也特别有名,写满了老岳阳人的味蕾记忆,深藏着别样的风情,特别是后边两个还获得了国家食品博览会银奖,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岳阳的标签式特产,我也曾经大块朵颐。但我终究不是吃货,更不是美食家,记忆虽在,却已经“妙处难与君说”。再加上如今好吃的东西实在太多,超市之中应有尽有,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食品行业的“华山论剑”,很多传统的特色食品,或者因为缺乏推陈出新,或者由于特殊工艺失传,已经风光不再,那特色的风味早就弥散在岁月的风中了。

1985年7月,我来到岳阳楼边的岳阳市一中任教,从此与南正街成为了近邻。那时学校的文化娱乐设施很少,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的单身教工,连看电视都很不方便,因为才来,与老教工没有多少接触,不好去打搅人家,即使预先知道有特别喜欢的电视节目,也只能在门边窗外看两眼解解馋。尽管我们视传道授业为天职,但教师终究不是苦行僧,何况年轻的心更需要释放呢,于是门前不远处的南正街就成为了我们最好的消遣去处。

那时的南正街还是岳阳城最为热闹繁华的地方,不折不扣的城市中心区域,宾馆、餐饮、棋室、茶社应有尽有,南货、北货、五金交电、日用杂货比比皆是,影院、戏台、桌球、照相馆、录像厅异彩纷呈,杂技、魔术、书摊甚至各类狗皮膏药各行其道……真的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尽管我们激情四射,爱好众多,但毕竟皮包太小,往往只能东走走,西瞧瞧,看看热闹。不过能够跳出校园看世界,近距离感受八面来风,人情世态,又何尝不是一种轻松美丽的修行呢,因而每天乐此不疲,南正街仿佛成为了我们的前花园。

可惜的是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重心东移的步伐日益加快,南正街的传统优势日渐失落,很多的地方已经人去楼空,有的虽然旧址仍存,却是“苔痕上阶绿”“十叩柴扉九不开”了。

如此一段时间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一日千里,岳阳的城市管理者与经营者因地制宜地把旅游纳入了兴市的重要策略,南正街因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岳阳楼文化街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南正街文化旧观的提质打造已经初具规模,正向深度推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崭新的南正街将带着历史的深邃,裹挟着时代前行的足音,成为岳阳的文化旅游的新坐标。

作者简介

易石秋,男,1965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岳阳市一中任教至今。中学正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生导师,岳阳市高中语文首席名师,湖南省作协教师作家分会常务理事,岳阳市教育学会理事,岳阳市忧乐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文艺岳家军”支持对象。业余爱好写作,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字300余篇,已出版诗文集《我且行吟》《眼底乾坤》《沧海浮生》《古风今韵》《飞鸿处处》《逆旅萍踪》《在时光里行走》7部。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易石秋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2022/08/11/1171222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