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住长江边丨己内酰胺“离”江搬迁升级 算好“绿色经济账”

编者按:大江东流,奔腾不息。长江两岸,绿意盎然。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岳阳市君山区华龙码头,勉励大家守护好一江碧水。四年来,岳阳市始终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岳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红网岳阳站策划推出新闻专题《“我”住长江边》,将存在于岳阳境内163公里长江岸线周边的大型产业项目、典型标志性建筑等,通过拟人手法,阐述岳阳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微信图片_20220415150256.jpg

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厂前区建设现场。摄 徐亮亮 夏琴

红网时刻记者 赵曼 岳阳报道

“我”叫中石化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和转型升级发展项目,1.1公里到3.1公里,这是“我”作为沿江化工企业与长江拉开的新“绿色”距离。

2019年12月5日,“我”及下游产业项目签约暨开工仪式在岳阳举行,新址落于云溪区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内,“我”与长江直线距离3.1公里。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国内石油生产的突破,中国发展石油化工成为可能,化纤产品成为刚需。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工程(巴陵石化前身)。1989年,巴陵石化动工建设己内酰胺装置,利用长江黄金水道航运优势,厂址选在长江岸线旁,与长江直线距离1.1公里。

经4次扩能改造,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整体规模已达年产30万吨,成为国内己内酰胺生产大户之一。同时,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岳阳第一主导产业,多年来,一批围绕石油化工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化工企业进驻岳阳,形成“化工围江”局面。

物理距离做加法 为“化工围江”松绑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基调。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阳,首倡“守护好一江碧水”。

岳阳成为了全省破解“化工围江”的主战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首阵地。

2018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化、岳阳市人民政府与巴陵石化共同签订省、市《关于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推进己内酰胺产业链战略合作。

微信图片_20220422171542.jpg

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规划沙盘。摄 李翼骏

时隔仅7个月,总投资139.5亿元的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转型升级发展项目重点工程,为解决“化工围江”难题作出了第一步示范。

近年来,岳阳对全市沿江化工生产企业进行多次全面摸底,开展了安全环保风险评估,制定《岳阳市沿江化工生产企业关停搬迁改造工作方案》,对全市沿江1公里范围内29家化工生产企业进行分类处置,其中坚决关停类化工生产企业14家,符合条件鼓励搬迁类15家。

“我”称呼里的“己内酰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化学名词,但其实以己内酰胺为原料生产的聚酰胺切片,广泛应用于纺织品、汽车零部件、工程塑料、膜用材料及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在岳阳更是举足轻重的产业链代表。

作为岳阳己内酰胺化工产业链“链头”,显然,“我”的搬迁不会只是一个企业的简单物理位移。

“这个项目二期将有6个沿江1公里范围内关联企业,其中含2个检维修保运企业,整体搬迁到湖南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并按照‘绿色、低碳、环保’要求实行升级改造。” 湖南岳阳绿色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丽华介绍道。

“链头”带动“链条”,沿江化工企业集体搬迁的“蝴蝶效应”形成。

淘汰落后产能 “绿色核心”是转型升级

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大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是长江经济带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解开这道“多元方程”, “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和转型升级发展项目”的名称或许已给出了岳阳的解题思路。

一方面是化工“离”江的 “环保账”,一方面是利用长江黄金水岸的“经济账”,两个账本间“我”需要更核心的绿色驱动来平衡。

搬迁是拉开“绿色距离”的第一步,升级转型成为更为重要的第二步“绿色核心”,以生态保护倒逼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由于集成度较低、上下游规模不配套等瓶颈问题,一度制约了产业发展。” 巴陵石化公司副总工程师、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项目部总经理张晖表示,在此次搬迁升级改造项目的19套装置中,采用6套中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对己内酰胺产业链进行升级,装置高度集成实现集约用地。

“不断的技术及设备升级,实现现近零排放,是我们每一代化工人不断努力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20415150305.jpg

 巴陵石化公司副总工程师、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项目部总经理张晖在HSE现场检查脚手架搭设问题。 摄 徐亮亮 夏琴

搬迁升级后,己内酰胺产业链产能由年产30万吨扩大到60万吨,厂区用地却从4066亩减少到2651亩,生产用水节约73%,COD排放降低67%。

微信图片_20220415150253.jpg

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硫铵装置建设现。

一系列数据显示,此次搬迁的设备升级带来了产能升级、节能升级和环保升级。

在完成自身“绿色核心”升级的同时, “我”的另一份升级任务是“以新带老”。

在新址项目建设地,张晖向记者介绍,污水处理技术一直是中石化的“特长”,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区日后将承担整个绿色化工产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工作,实现污水源头治理,污污分治。

民营化工企业搭上央企的“技术红利”顺风车,整个绿色化工园区将实现城镇污水排放A类标准,这成为园区最亮眼的“绿色标准”。

园区产业实现“内循环” 最优配置为产业强链延链“铺路”

不谋全局者不可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

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我”成为“化工围江”难题的突破口,同时,也成为岳阳整个己内酰胺产业链延伸的中心路口。

“跟随搬迁升级的6个沿江化工企业,均以己内酰胺主、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和资源化利用。”徐丽华介绍。

优化配置促使园区原料实现“内循环”,仅按60万吨己内酰胺物流运输一项,每年可节约交通运输费用高达3亿元。

一次搬迁升级,在化学反应中升级零污染新纯度,同时培育聚变和裂变新动能。

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聚合生成60万吨聚酰胺切片,其中10万吨切片用于工程塑料与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25万吨切片通过拉伸膜装置用于生产休闲食品包装袋,25万吨切片生产绵纶长丝、短丝可供纺织企业消化。

“园区在配套升级中将新建厂外物流管廊工程,直接补链4个产业项目。”徐丽华补充。

上下游的原料配套及物流配套等一体形成最佳组合,实现园区“内循环”的同时,为延链“铺路”,打造岳阳千亿石化产业“升级版”。

“我”在历史浪潮中因运而生,在绿色发展中谋划“绿色变身”,搬迁,与长江的亲密距离做“加法”,转型升级,将落后产能做“减法”,强链延链,将产业链最优配置做“乘法”,一笔一笔算好 “绿色经济账”。

附:

专题 | 岳阳:“我”住长江边

海报丨“我”住长江边

“我”住长江边丨向“绿”而行 绘《岳阳楼记》巴陵胜状新篇

“我”住长江边丨“绿色”电能激荡在长江之畔

“我”住长江边丨摘掉环保红线上的“钱袋子”后 “芦苇人”有新思路

“我”住长江边|携手“江湖”连通中非水运通道 打造千亿经济产业群

“我”住长江边丨以“矶”换“机” 走向深蓝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赵曼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2022/04/24/1115583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