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罗玲 通讯员 谭媛 岳阳报道
对照着墙上的防护服穿脱指南,一步步仔细穿好、戴好、整理好,贺大智照了照镜子,又确认了一遍顺序,然后深吸一口气,大步迈入“战场”。10小时后,杨喆也站在同样的位置将所有的动作重复一遍。尽管这些内容早就烂熟于心,但他们丝毫不敢放松。他们以这样“照镜子”的方式“见面”已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贺大智,岳阳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妻子杨喆,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医生,是一对90后夫妻。
发热门诊是疫情监测预警的前沿阵地,与疫情的正面交锋,是最危险最辛苦的防疫一线。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贺大智夫妇主动申请到发热门诊隔离病房。
发热门诊里90后的“老将”
“主任,我申请到发热病房去!”
时间回到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岳阳市中医医院发热门诊设置隔离留观病房,紧急调集医生,贺大智以简短而又坚定有力的话语主动申请到发热病房。
当时,由于疫情突然爆发,所有人都面临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足,防护物资严重不足的境况。用的防护面罩是自己用透明塑料做的,没有足够的N95口罩,就只能用普通外科口罩加层凑合,防护服也是各种品牌,大小尺寸规格不一。
医护人员被包裹在防护服里,通常五六小时不吃东西、不喝水、不上厕所,还要直面确诊患者,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不光治疗手段,连沟通方式,怎样面对可疑病人,甚至是感染者;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和病人建立信任,都是从无到有,一点点摸索,贺大智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020年2月,一例发热的透析病人,故意隐瞒自己的行程和流行病学史,贺大智在诊疗过程中,以其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将其排查出来,这也是市中医医院确诊的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
“我当时想得很简单,我年轻,就应该主动上。”贺大智告诉记者,身临险境,能让人找到更新的自我和人生价值。虽然医院有制度,发热门诊医生由科室轮值并轮休,可2021年3月,在疫情反弹之际,他再次进入了发热门诊,坚守至今,成了发热门诊里的一员“老将”。
当前,疫情防控再次进入紧张时期,发热门诊的压力和负担不断增大。贺大智每天穿戴上厚厚的防护服、N95口罩、面罩、手套、鞋套……接诊后,不断询问流行病史、引导核酸检测、做相应的检查治疗,筛查、识别、上报,实现闭环管理,避免交叉感染……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丝毫没有松懈。
3月18日,他从早上接班,一口气接诊了93人次,其中无症状黄码86人,直到下午一点半才脱下防护服出来喝口水扒口饭,两点又进入隔离区继续接诊,和中班医生一起,忙到晚7点多才进入休息区。
“我们不知道哪一个病人会是感染者,所以要时刻绷紧防疫这根弦。”贺大智说,发热门诊的使命,就是要当好‘监测哨兵’,及早发现感染者,阻断病毒的传播。我愿意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
发热门诊主任傅淑芳深有感触地说:“发热门诊的工作压力很大,防控和治疗要两手抓,一个都不能耽误,大智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是工作特别细心,有他在我就特别放心。”
妻子跟随上“战场”
“老公,我也想去发热门诊,到防疫一线去,你支持我吗?”今年2月底,随着疫情的反复,医院发热门诊急需增加临床医生。本是肿瘤科的医生杨喆刚结束哺乳期试探地问了问贺大智。同为医生,贺大智特别理解,就像她当初支持他一样没有犹豫:“当然支持。”他们把双方的父母接来照顾还只有一岁2个月的小孩,把家里安排妥当后,妻子杨喆进入了发热门诊隔离病房。
“请问你有哪些症状?”“近期去过哪些地方?”“什么时候开始发烧?”……责任心强的杨喆还常常主动“拖班”,直到把自己手里的事情全部处理完毕。
3月20日这天,一名年过60岁的红码患者按疫情处置流程被送到发热门诊,患者身体一侧已经麻木,行动受限,疑似脑梗。考虑到病情紧急危重,秉承“生命至上”原则,医院马上开通绿色通道,在发热门诊进行救治。杨喆第一时间接诊。同时,紧急联系神经内科专家会诊,完善相关检查,确诊患者为突发脑梗。发热门诊留观隔离病房不能有陪护,可患者肢体无法动弹,吃喝拉撒很不方便,心理上也出现很大落差。杨喆毫不犹豫的在接诊之余与护士们当起了“陪护”,担起了患者吃喝拉撒的事务。贺大智接班后,接力妻子的“活”继续干。夫妻俩连续几天精心治疗、心理安抚和生活起居服务,患者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所幸的是患者几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
“昨天晚上患者情况怎么样?你还好吗?”贺大智换好防护服后,走进发热门诊,比正常交班时间早了半个小时,一句简单的问候,饱含他所有的关心。此时,杨喆疲惫的脸上扬起了幸福的微笑。
他们是一对平凡的医生夫妻,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将彼此的爱化作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医务人员的初心和使命,为群众筑牢生命健康的坚强防线!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罗玲 谭媛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