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4日岳阳讯(通讯员 扎罗 嘉措 嘎瓦 侯勇)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羊——它们拥有精致的“瓜子脸”,额前垂着蓬松的“刘海”,是桑日特有的珍贵畜种,被誉为羊群中的“白珍珠”。这是一片希望的沃土——从散养到集约,一条围绕“一只羊”的产业链正在桑日深山间悄然成形,点亮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11月13日清晨,地处扎嘎沟深处的桑日县绒乡平琼村,羊圈闸门一开,500多只扎嘎山羊便如开闸的潮水,争先恐后涌向草坡。山峦间,羊群星罗棋布,宛若一颗颗滚动的珍珠。
50多岁的金珠益西,挥动着牧鞭,利落地指挥着羊群前行。一年前,他还是单打独斗的散养户,与羊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做梦也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村里养殖合作社的职业牧羊人。

一年前,桑日县启动地质灾害搬迁项目,深居在扎嘎沟的5个行政村合而为一,实施整体搬迁到扎嘎新村,200户800名村民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华丽蜕变。
如何让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自搬迁之日起,桑日县委、县政府就将配套产业纳入整体规划,将目光锁定在当地特色资源——扎嘎山羊。
“要大胆试,大胆闯,绝不能让村民再返贫!”绒乡党委书记桑旦罗布告诉记者,面对搬迁后羊群无人养殖的困境,乡党委政府决定创新推出“集中饲养+优先收购”模式,将岳阳援藏组投资140万元新建的3座标准化养殖场,承包给村里的养殖能手。
大学生吾金旦巴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平琼村牵头建起了合作社,首批集中养殖500多只山羊。“以前村民散养,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守着青山,难见金山。”这位年轻的“牧羊CEO”说,合作社通过收购或群众入股将山羊集中饲养,村民们不仅能享受分红,呆在家里就能养羊赚钱,同时还可腾出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举两得。
扎嘎山羊到底有何特别?“它们浑身是宝,肉质鲜嫩、无膻味,就连粪便都能作上好肥料还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绒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洛桑多吉表示,扎嘎山羊长期在高海拔地区生长,遗传稳定、适应性强,因沟内环境封闭,基因得以纯正延续。
科学的DNA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31份样本检测显示,扎嘎山羊为当地独有品种,与西藏其他山羊品种有显著差异。
“我们必须守好这份高原‘基因宝藏’,目前正积极申请建立扎嘎山羊原种保护与良种繁育体系,争取早日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桑旦罗布说,绒乡拥有19万亩高原草场,为羊群提供了广阔的“优质粮仓”。人放天养的方式,也让羊群们有机会采食冬虫夏草、雪莲花、野生贝母等珍稀藏草药,形成了“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独特风味。
手握“王牌”,如何打出一手好牌?“高质量发展山羊养殖产业,必须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循环发展’的原则,科学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桑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扎西旦增表示,要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发展特色养殖业,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总结养殖经验,努力打造桑日“万只藏羊”示范基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目前全乡已集中饲养山羊2000多只,预计未来五年可扩繁至1万只左右,产值有望达到900多万元。”桑旦罗布细细盘算着“收入账”,他告诉记者,目前桑日县正加速发展“羊产业”,壮大“羊经济”,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的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联农带农模式,让特色产业兴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实现“大圈养、高收入”。
“当前,在岳阳援藏工作组的全力协助下,桑日县正积极融入国家‘十五五’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在品种提纯、技术推广、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将扎嘎山羊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地域名片。”桑日县副县长罗布表示,接下来将把扎嘎山羊产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惠民增收相统一的乡村振兴之路,为西藏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桑日力量。
扎嘎沟,这片曾经连快递都难以抵达的深山,如今正沿着这条“羊”光大道阔步前行。
来源:红网
作者:扎罗 嘉措 嘎瓦 侯勇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