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岳阳县黄沙街镇的稻田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特有的清香。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砂 岳阳报道
初冬时节,湖南岳阳县黄沙街镇“大田作物精准变量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覆盖的稻田里,稻浪翻滚,穗头低垂,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
谁能想到,这片曾经破碎、机械下田难的土地,如今已变成“田成型、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正诉说着土地蝶变后的丰饶与希望。

“大田作物精准变量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现场。
11月13日,一场精细化的水稻测产工作在这里有序展开。项目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流程,依次完成收割、脱粒、除杂、称重、水分含量测定及实收面积测量等环节。最终测产结果显示,节本稳产示范区在尿素使用量减少约21.7%的情况下,增产55.13公斤,增幅达到15.71%。
“多亏‘农田管家’的全程专业化服务,测产结果超出了预期!”这份实打实的增产成绩,让项目承建方负责人悬了许久的心彻底落了地。“这是我们第一次涉足高标准农田项目,之前一直揪着心,既担心技术不到位影响投产,更怕后期管护不当破坏地力。现在好了,种植有指导,风险有保障,心里踏实多了!”

测产现场。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新“良法”
这个让高标准农田“省心又增产”的“农田管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技员,而是岳阳县引入的一项创新服务模式。
“农田管家”创新服务模式由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财险”)联合中联智慧农业、方仪科技共同打造,是以土地地力指数保险为核心,集智慧管理、精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它打破了过去农业保险“只保损失”的局限,将服务延伸到减损、预警、精耕、土壤保护的全链条,最终实现“促增产”的目标。
岳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的关键作用在于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与运营扫清了障碍。“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大、风险高,很多企业不敢轻易涉足。‘农田管家’用风险兜底打消了顾虑,加速了高标准农田的推广。”
据介绍,黄沙街镇高标准农田项目整体规划改田5.3万亩,目前已完成超六成,其中2100亩由“农田管家”提供了168万元的地力指数保险保障。

中华财险地力指数保险试验地。
走进田间地头,就能看清“农田管家”的工作逻辑。
方仪科技布设的土壤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24小时捕捉土壤EC值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就立刻推送灾害预警;中联智慧农业则像“大脑”,根据数据制定从土壤取样、肥力分析到肥料定制、精准施肥的全流程方案;最后由无人机团队作为“执行手臂”,精准完成施肥作业,真正实现“哪儿缺补哪儿、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平米级精准管理。
今年下半年,岳阳县遭遇高温干旱,随后又迎来短时暴雨,剧烈的天气变化,让“大田作物精准变量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农田土壤EC值大幅波动,触发了保险理赔条件。中华财险接到预警后,不仅很快赔付了13.3万元,还立刻调度无人机开展补肥追肥,及时稳住了土壤肥力。
“我们测算发现,精准施肥能节肥10%-15%,扣除地力保险保费,亩均收入还能多50-80元。”在该项目承建方看来,这既是看得见的“明账”,更是关乎土地未来的“长远账”。

工作人员进行无人机作业。
种植户吃上“定心丸”
“农田管家”的价值,在种植户身上体现得更为真切。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长期以来,自然灾害侵袭、不合理耕种损耗,让不少耕地面临地力衰退的问题。而改良土壤是场“持久战”,耗时费力还花钱,这让种了一辈子田的方幼雄犯过不少难。
作为幼雄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去年年初,方幼雄偶然得知土地地力也能上保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触了“农田管家”。
“耕种的根基在土地,想种出好粮就得先养肥地力。”深知这个道理的他,当即决定为自家2000余亩耕地投了土地地力指数保险。这份特殊的“土壤保单”,很快就派上了大用场。
去年,岳阳遭遇罕见暴雨,连绵的雨水让农田里的土壤湿度、养分浓度变得极不稳定。就在方幼雄心急如焚时,中华财险通过“农田管家”的土壤监测系统,第一时间捕捉到合作社近100亩稻田的土壤异常数据,不仅立刻发出预警,还派来技术人员指导调整施肥计划,免费调配无人机开展精准追肥。
灾后算账时,方幼雄越算心里越亮堂:“无人机精准施肥,比以往凭经验施肥省了不少农资钱,省下的钱正好可以用来买保险,真是花小钱保大安。”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毫不犹豫地为1800余亩耕地也投了保。
无独有偶,岳阳县日新水稻合作社的负责人刘林也对“农田管家”赞不绝口,合作社的投保面积从去年的700亩增加到了今年的近2700亩。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总担心天灾人祸。现在有‘农田管家’全程护航,我们敢放心扩大规模,有了做强做大的底气!”刘林的话语里满是坚定的信心。
更让农户安心的是,“农田管家”创新服务模式还破解了融资难题。
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农田管家”会将农户的作物生长情况、农资采买记录、保险保单等信息精准同步给银行,帮助银行更全面地评估农户的生产能力与风险水平,优化授信模型、降低金融风险。
“银行知道我们种得稳、有保障,放贷自然更放心,授信流程比以前快了不少。”中华财险岳阳中支总经理助理姜立凡介绍,目前,“农田管家”已构建起“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农民从“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转向“科技种粮”的主动发展。

工作人员开展智能监测传感设备布设工作。
耕地保护植入“长效引擎”
无论是精准施肥的“良法”,还是化解风险的“保单”,其根本都服务于“藏粮于地”的战略。
“农民种田要靠地力,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地力。”岳阳县农业局农技人员一语道破核心。农业是高风险、高投入产业,回报不稳定,引入专业保险和智慧技术,既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让农户安心种好地,更能建立起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可谓一举多得。
这一模式在岳阳县的推广,还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岳阳县约70%的耕地属于强酸性“红壤土”,改良酸化红壤是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难题。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酸化耕地治理,而“农田管家”的精准监测与科学管护,为耕地治理注入了新动力。
“目前受限于监测条件,我们只能在全县范围内选取部分点位进行土壤检测,难以实现大范围系统摸底。”岳阳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田管家”则能够细化到每一个小区域,实现常态化监测,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为全县耕地酸化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一系列绿色农业措施也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推进,逐步提升耕地质量,助力土地“疗愈”与生态修复。
从高标准农田到农户稻田,“农田管家”创新服务模式的价值愈发清晰:以土地地力保险为切入点,借助科技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借风险预警前置防灾减损,凭测土配方推动精准种植,用数据共享破解融资难题,最终助力农业走上绿色生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从岳阳的田间地头,这一模式正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目前,中华财险“农田管家”创新服务模式已覆盖全省6个市州,为21.98万亩耕地提供了1.98亿元的土地地力保险保障。
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正为农户的“钱袋子”系上“安全带”,也为湖南的耕地保护筑牢“防护网”,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红网
作者:陈砂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