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岳阳湿地保护自然教育课走进洞庭湖博物馆 游客和学生共探 “地球之肾” 奥秘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7日岳阳讯(通讯员 张鸿)10月17日,洞庭湖博物馆数字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 “湿地保护・解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自然教育课在此温情开讲。岳阳市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米岳军担任主讲人,为现场200余名游客与学生带来了一堂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湿地知识盛宴,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岳阳湿地的生态之美,筑牢湿地保护意识。

微信图片_20251017170435_1751_5.jpg

洞庭湖博物馆数字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 “湿地保护・解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自然教育课在此温情开讲。

“湿地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有水的地方’,而是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人工积水地带,更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课堂伊始,米岳军以《湿地保护法》中的权威定义为切入点,结合通俗生动的比喻,将 “水来的多、走的少,土壤和植物帮忙留住水” 的湿地形成逻辑拆解为 “雨水攒出来”“河水漫出来”“地下水冒出来”“水蒸发太慢”“植物帮忙存水” 五种成因,搭配东洞庭湖、汨罗江湿地等本地案例,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在 “湿地探索小知识” 环节,米岳军通过展示岳阳市湿地分布图,自豪地介绍:“岳阳湿地总面积达 2852 平方公里,不仅是湖南湿地面积最大的城市,更成功跻身国际湿地城市行列。” 他详细列举了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等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6个省级重要湿地的生态特色,还特别提及163公里长江岸线绿化带与铁山水库的生态作用,让现场听众深刻认识到岳阳 “湿地之城” 的独特禀赋。

“湿地是人类的‘淡水库’‘基因库’‘碳库’和‘粮库’。” 米岳军用 “四个库” 精准概括湿地与人类的紧密联系。他通过普利斯特利实验原理,解释湿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 “碳汇” 功能;以白鹭、小白额雁、鸿雁等洞庭旗舰物种为例,展现湿地作为 “动物家园” 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还列举了莲蓬、莲藕、藜蒿等湿地植物,以及白泥湖金黄大蟹、各类鱼虾等水产资源,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湿地是 “看得见、摸得着” 的生态宝藏。

课堂上,米岳军没有回避湿地保护的现实挑战。他通过对比 “保护湿地” 与 “破坏湿地” 的不同结果,清晰指出随意挖泥、乱扔垃圾、砍伐红树、排放污水等行为对湿地生态的危害,同时也传递出岳阳守护湿地的坚定决心:“目前全市已建立 46 个湿地保护地,通过举办洞庭湖观鸟节、开展联合巡护执法、推进‘十年禁渔’、实施湿地修复等举措,持续为湿地生态保驾护航。” 当提及 2025 年 7 月岳阳成功斩获 “国际湿地城市” 称号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自豪感在听众心中油然而生。

“保护湿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的日常行动。” 在课程尾声,米岳军发出倡议,号召大家从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不乱扔垃圾等小事做起,还邀请现场听众加入岳阳湿地守护团队,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社会实践。他带领大家宣读湿地宣言:“以我之名,守护湿地!今日卫士,明日栋梁!” 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现场所有人共同的生态承诺。

课程结束后,游客与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外地游客张先生感慨:“岳阳不仅有秀美的湿地风光,更有扎实的保护行动,这座‘国际湿地城市’名不虚传!”

此次自然教育课是岳阳市林业局与洞庭湖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系列自然教育课堂中之一,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湿地的生态价值与岳阳的湿地保护成果,更播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未来,岳阳市林业局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湿地科普活动,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守护岳阳的 “绿水青山” 凝聚更多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许本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646954/51/1536130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