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良骏 通讯员 梅艳 许莉 岳阳报道
近年来,卒中成为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很高的疾病之一,已成为威胁群众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从1993年的0.40%上升到2013年的1.23%,且发病年龄的平均值也在降低。中国的急性卒中患者在一年内的复发率高达17.7%,五年累积的复发率超过30%。
春寒料峭的清晨,63岁的李伟(化名)在活动时突然摔倒在地,他的右半边身体仿佛被抽走了筋骨,喉咙里含糊的呜咽声让闻声赶来的妻子慌了神。正当她手足无措时,闻讯而来的邻居张先生一眼认出端倪:“快送医院!这和我妈去年的中风症状一模一样!”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上演。从患者抵达急诊到完成CT检查仅用18分钟,静脉溶栓药物注入后30分钟,李伟的右边肢体开始出现动作,两个小时后竟能清晰说出“水”字,家属激动万分。
“每抢回一分钟,就多保住190万个脑细胞。”湖南省神经内科副主任许莉指着监护仪数据感慨。这样的生死时速每天都在上演,数据显示,二三月气温剧烈波动期间,神经内科单日接诊量激增,但仍有近六成患者因认知误区,平均延误治疗达3.2小时。
许莉介绍,73岁的陈老伯因及时获得溶栓治疗恢复良好;而69岁的孙建国(化名)凌晨发病时,家属误判症状按摩半小时;81岁的王奶奶发现视物模糊后坚持等待子女下班,这些迟疑让本可完全康复的患者最终留下残疾。“低温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24小时内温差超10℃时,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上升。”许莉用气象图演示血管如同老化的橡皮管般忽胀忽缩,“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现面部不对称、单侧肢体麻木、言语混乱等BFAST信号时,应立即拨打120而非等待缓解。”
卒中的表现,在日常中,主要的表现是肢体无力、言语功能障碍和脸部歪斜,另外还包括头晕、站立或步态不稳,视物不清等。国际上常用“BEFAST”原则来评判,而国内则常用“120”原则。
数据显示,及时救治者致残率仅21%,而延误治疗群体致残率高达68%。“静脉溶栓黄金窗仅3-4.5小时,取栓治疗也需尽量在6小时内完成。”许莉特别强调。
四月气温仍阴晴不定,乍暖还寒需警惕。许莉最后提醒公众:“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立即拨打120,及时送往医院治疗。我们见过太多因认知误区造成的遗憾,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成为抵御卒中的第一道防线。”
来源:红网
作者:刘良骏 梅艳 许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