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军南(右一)受邀担任各类技能大赛裁判。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欧阳林 通讯员 李艳亭 岳阳报道
4月15日,在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的焊接实训车间,59岁的方军南弯腰调整焊机参数,指导学生进行焊接。飞溅的火星在他们的工装上烙下星星点点的焦痕。
从1985年那个揣着镜子偷学技术的毛头小子,到如今的“金牌教练”,焊枪的嘶鸣声与学生的疑问声,成为方军南生命里最动人的乐章。
镜中偷艺:焊枪下的青春涅槃
40年前,技校毕业的方军南初入焊工行业时,遭遇“师父留一手”的困境。他灵机一动,将镜片塞进工装口袋,当师傅焊接时在旁偷学焊接手法,夜里再抱着专业书籍进一步地思索。
每天睡觉前,他都会想“今天的焊为什么没有焊好”。有时半夜突然开灯,在墙上比划运条角度;有时凌晨三点爬起来记笔记,把白天观察到的焊缝纹路画下来。妻子打趣说:“别人做梦娶媳妇,你做梦焊钢板。”
这份倔强让他迅速崛起:在岳阳四化建公司,他半年内从普通焊工升任副班长,半年后又升为班长。
为了这一刻,他曾在车间里连续练习,手指多次被焊渣烫出水泡也浑然不觉。后来,他带领班组参与南京扬子乙烯、香港青衣岛美孚石油等重大工程,攻克多项焊接难题,诞生无数“零缺陷”焊缝。
师者匠心:眼泪浇灌出的奖牌
1995年,方军南转型教育工作,成为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焊接教研室主任,将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培养出大批技能人才。他主持编写教育部规划教材《焊接技能强化实训》,开发6门核心课程标准,创新“六步教学法”,打造“金牌课堂”。
从焊工班长到省级学科带头人,他用坚守诠释了匠人精神的薪火相传。这种“焊接人生课”滋养出满园桃李。学生付志龙成为南京二公司首席焊工,郑潮振在广州东方重机厂担当大梁。
2007年,方军南带学生参加全国技工院校竞赛。培训期间,方军南带领的焊接团队却在对接板打底焊时遭遇“拦路虎”——焊缝背面频频出现咬边、裂缝等致命缺陷。
“参数调节再试试!”“氩气流量再增加!”方军南沙哑的嗓音在车间回荡。连续多个小时的调试后,试板上依然爬满狰狞的裂纹。他独自留在车间,把十几块废板一字排开,像老中医号脉般细细摩挲每道焊缝的纹路。
回到宿舍,他垫着枕头仰卧在床,腰间的旧伤像烙铁般灼烧。但更灼心的是那些挥之不去的焊接参数:温度曲线、送丝速度、气体配比……经过多次对比与分析,他带领团队终于攻克难题,这就像黑暗中的焊工突然找到了引弧点。
颁奖时,台上,当主持人念出“全国第三名”的瞬间,方军南和团队都激动地哭了。接过奖杯时,奖牌在方军南满是茧的掌心里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智破困局:火候里的乾坤
作为“湖南省技术能手”的方军南,匠心不仅限于课堂。他深入华能电厂、巴陵石化等企业,以技术帮扶破解生产瓶颈。
一次,在华能电厂的抢修现场,直径1米的涡轮泵铸件上,一道10厘米长的裂缝像闪电般狰狞。方军南蹲在设备前,指尖轻轻描摹着裂缝边缘,金属的凉意顺着指纹渗入血脉。
“这不是普通的裂纹。”方军南说,“铸铁就像个倔老头,热胀冷缩都要跟你较劲。”
焊接开始了。方军南手持测温仪的样子,像极了老中医把脉。他一天待在车间没出门,专注分析研究产品的钢性、塑性,再确定工艺。
最惊心动魄的是收弧时刻。方军南的焊枪在裂缝末端划出细密的之字形,熔池泛着橙红色的光晕,豆大的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滴在护目镜上,瞬间蒸腾成白雾。“焊接就像烤红薯。”他说,“温度太高了会烤焦,温度低了又烤不透,有时候外皮焦了里头生,要慢火煨着转。”
焊后24小时的观察期,他每隔几小时就来“查房”,生怕重新出现裂缝。当第三天的晨光透过天窗时,探伤仪的显示屏上终于跳出那道期盼已久的直线——缺陷率为零。方军南蹲下身,把耳朵贴在尚有余温的焊缝上,仿佛在听一个关于钢铁重生的秘密。
采访临近尾声时,记者注意到方军南办公室墙上摆放着一台1991年生产的石英钟表,铜质表盘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三十多年了,走时依然分秒不差。”方军南说,“你看这表芯的每个零件,都是工匠用最朴实的执着打磨出来的。”
“保留这些老物件,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真正的工匠精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方军南的目光穿过窗户,望向远处的实训车间,“我们焊接人何尝不是如此?一道完美的焊缝,就是焊工在钢铁上镌刻的时光印记。”
钟表的滴答声与远处隐约的焊机轰鸣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两个时代工匠的隔空对话,也仿佛在诉说着方军南那追求卓越的初心。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林 李艳亭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