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湘阴片区2025年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暨签约仪式举行。
签约现场。
签约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曼 胡峥 岳阳报道
3月4日上午,湘江骤起猎猎风。
湖南湘江新区湘阴片区2025年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暨签约仪式举行。29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40.5亿元;36个项目集中签约,协议引资129亿元,涵盖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港航物流和硅砂新材料等产业。
长久以来,港口影响着城市产业、经济、文化、空间等方面的变革。如今,已经正式迈入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时代的湘阴,又将如何书写未来的命运?
湘江之滨 逐水而居
湘水之南,谓之湘阴。
和许多城市起源的故事一般,湘阴也是一座被水“灌溉”的城市。史载,楚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彼时,湘阴县境为罗子国地。这被证实为湖南纳入中原王朝治理体系的起点所在。
湘江上,过往商舟、渔船来往不息,湘阴成为区域水运的枢纽。
但随着近现代以来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革,加之周边城陵矶港、长沙港等口岸的兴旺发达,“四水”之城湘阴,其区位优势被逐渐削弱。
因水兴,为水困,被扼住发展咽喉的湘阴,如何重拾区位优势,放大“水运”潜力,成为发展路上绕不过的一道坎。
南距长沙霞凝港69公里,北距岳阳城陵矶港87公里,恰处于湖南 “四水” 交汇的关键节点,虞公港成为湘阴发展的破局之道,更是成为推动湘江中下游重要港口错位发展的“点睛之笔”。
基于此,虞公港二期工程项目成为了此次签约仪式上的“明星”项目之一,该项目设计每年吞吐量920万吨,投资15亿元,旨在打造长江中游航运物流枢纽。
港口服务能力获得再次跃升,对于企业而言,物流成本的降低便是重大利好。“我们海日公司在湘阴已经经营了20多年,选择将盐中甜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落户湘阴,是我们和合作伙伴杭州一米八公司的共同决定。”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细良说,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达20亿元。依托虞公港的物流优势,原料和产品一进一出可节约物流成本6到10元/吨,将大大增强产品国外竞争力。
通江达海 发展“一极”
大港边上有大城。
作为江海和陆地相连的腹地,港口与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31个是以港兴市发展起来的。
四水汇聚,洞庭潮涌。湘阴背靠长株潭、面朝洞庭湖、直航长三角、辐射粤港澳,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后,湘阴一跃成为“一带一部”的黄金节点城市,真正跳脱了县域发展桎梏,已然具备自成“一极”的发展格局,承担起湖南高效融入长江经济带前沿阵地的使命希冀。
此次签约的大型综合物资储备基地项目就是最好的佐证。该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将建设10万平米应急物资、60万吨煤炭和40万吨成品油3个储备基地,建成后将成为立足湖南服务全国的综合物资储备基地。
没有什么比塔吊林立更能传递发展信心,没有什么比项目落地更能澎湃发展动力。继重大项目落地后,更多的机遇正在纷至沓来,纵观此次集中开工和集中签约的项目,涵盖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港航物流和硅砂新材料等产业,其中不乏高精尖的“黑科技”企业,也不缺志在“星辰大海”的公司。
投资5亿元、年产值5亿元的中联新材智慧装备制造项目是其中的佼佼者。“选择湘阴,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湘阴地处湘江新区核心区,除了用工、用地、用能等要素成本较低,我们还同等享受湘江新区政策,让我们切身感到在湘阴兴业有机遇、有信心、有前景。”中联新材智慧装备制造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企业所在的建筑新型材料智慧装备产业园打造成全球领先的样板工程。
湘水奔涌,一如往昔。湘江又为湘阴带来一次兴盛的机遇。
如今,湘阴是全省唯一布局两个省级园区的县市,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湘阴布局“一港双园”建设,打造对外开放高地,着力培塑“1+1+X”现代产业体系,确立6条产业链,并开辟石英砂产业新赛道,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积蓄发展动能,将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正如湘阴县委书记刘世奇在致辞中所说,湘阴县依托湘江新区国家级平台、虞公港通江达海战略资源,不断催生出更多机遇、撬动了更多投资,开创了最好的发展局面、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全县上下要树牢“项目为王”意识,全力以赴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最优质、最便捷、最暖心的服务,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七个岳阳”建设扛牢湘阴担当、贡献湘阴力量!
港与城的命运同频共振,正开始共同编织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赵 曼 胡峥
编辑:赵曼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