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是一把时间的标尺,也是一次深刻的跨越。自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挂牌运行以来,这片热土便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中奋楫前行。值此挂牌五周年之际,红网岳阳站推出“自贸五载 岳起新程”系列报道,对话关键部门,全面解读岳阳自贸片区五年来的发展密码,回望来路、展望新程。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魏麒安 岳阳报道
2020年9月,伴随着我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坚定步伐,湖南自贸试验区岳阳片区正式揭牌成立。五载春秋倏忽而过,岳阳片区最鲜明的底色、最强劲的动力,正源于那一项项敢为人先、靶向攻坚的制度创新。
对于地处内陆的岳阳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水,最大的瓶颈同样在于水。怎样让城陵矶港这颗长江中游的璀璨明珠绽放更耀眼的光彩,是岳阳片区改革创新的首要课题。
答案,就写在这些带着“港口特色”的创新成果里。全国首创的“内河运费不征关税”机制,直击沿江口岸企业的痛点,将内河段运费从关税基数中扣除,这一项看似微小的调整,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难题,拉平了内陆与沿海的关税成本差距,为企业降本增效超过2000万元,让长江黄金水道真正流金淌银。
沿着长江,创新的涟漪不断扩散。“长江经济带物流联动发展”模式的推行,让长江沿线港口实现了货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换能级跃升,通道经济释放出通道开放的强劲动能,长江经济带上的港口从“各自为战”走向了“握指成拳”。而全国首个“内陆港口进口集装箱货物作业标准”的建立,则从内部提升了港口运营效率,每小时30标箱的作业速度跻身国内先进水平,让内陆港口也有了与国际接轨的“硬实力”。
这些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的重塑,标志着岳阳正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湖南城陵矶国际集装箱码头。
制度创新的活力,同样在贸易便利化领域澎湃涌动。走进城陵矶综合保税区,车辆通行时间缩短至惊人的30秒,这得益于“综合保税区优化进出区管理新模式”将申报项目大幅精简。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对于企业来说,更快的通关速度意味着更低的仓储成本和更灵活的市场响应能力。而“药食同源调味品进口通关便利化”与“烟花出口集成式服务”等模式,针对特色产业精准施策。前者将通关时间从 15 天缩短至 2 天,后者使物流成本最高降低 70%,充分彰显了自贸试验区“试验田”的作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产业赋能增效。
创新的锋芒还指向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转关危化品出口查验结果互认新模式”的推出,破解了危化品出口“一检两查”的难题,形成了可复制的“岳阳方案”,为打造全国化工产品重要出口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全链金融支持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模式”,则打通了从专利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让无形的知识产权变为有形的市场价值,孵育出一批像中创空天这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五年来,岳阳片区累计推出62项“首提首创首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项达到国家级水平。这些成果并非束之高阁的文本,而是真正落地生根,为企业降本增效超过4亿元。它们如同一个个支点,撬动了发展的巨石,又如一汪汪活水,激活了内陆开放的整池春水。这五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制度创新,正是岳阳自贸片区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最硬核底气。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岳阳片区已将目光投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更深层次的集成创新。可以预见,这片热土将继续以敢闯敢试的锐气,书写更多“点石成金”的改革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魏麒安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