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3日岳阳讯(通讯员 周磊 蒋纪 李倩)今年暑期档,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持续热播。这背后,藏着湘阴持续擦亮“左公故里”文旅名片的密码。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集中观影活动在湘阴县图书馆举行。
深挖资源——
从荧屏烽火到故园印记
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新疆几近沦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
危急关头,年过六旬的左宗棠挺身而出,率军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疆土全部收回。面对沙俄的觊觎,他没有退让,舆榇出征,最终《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中国成功收复伊犁。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8月,《左宗棠收复新疆》集中观影活动上,40名少年的诵读声中,回荡着那场西征的气壮山河。
在左公故里湘阴县,那段历史从未走远。
湘阴县左宗棠文化研究会,定期举办研讨与讲座,深入挖掘左宗棠“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湖湘精神,形成一批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的学术成果。
10多年来,研究会的专家学者走遍全国10多个省区市,收集整理从光绪七年(1881年)出版的《盾鼻余渖》到现代学术著作等大量文献资料,编纂出版《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儿》《天地正气左宗棠》等系列出版物。
光绪十六年开雕的清刻本《左文襄公全集》128册,左宗棠使用过的粉彩碗、帽筒等文物,由全国各地捐赠至湘阴,成为左宗棠纪念馆及生平事迹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要让全国人民了解左宗棠。”左宗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易小武介绍,湘阴与长沙、福州、乌鲁木齐、哈密、平凉等地联系,促成多地建成专门的左宗棠纪念设施,在文化研究转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破壁传承——
让历史人物“活”在当下
左宗棠故居柳庄游客络绎不绝。
走进左宗棠学校,来自天山脚下的“左公柳”幼苗茁壮成长,与文化墙上“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对联相映成趣。
昔日,左宗棠收复新疆,沿途留下三千里“左公柳”。
如今,这些柳树在哈密已繁衍至第三代。今年清明假期,哈密市将第三代“左公柳”幼苗赠予湘阴,分别栽种在左宗棠学校和左宗棠故居柳庄。
曾荫庇西北驿道的绿荫,如今在湘阴校园长成活的教科书。
该校将左公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及德育活动,构建“一像一墙一广场”文化阵地,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这些天山幼苗在校园扎根,让我感觉历史与现实紧紧相连,也感受到自己身上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该校八年级学生张哲轩说。
湘阴县聚焦“左公”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开发名人资源价值,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左宗棠的家国情怀。
湘江之畔,《左宗棠》彩绘读本成为校园里传阅的“热血启蒙书”;“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古训被谱入《心忧天下》旋律;花鼓戏《左宗棠西征》将历史课堂搬上舞台;歌曲《柳庄》上线后点击量超2000万次,成为成千上万湘阴人的手机铃声……
该县开展“左宗棠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主题观影、征文、演讲朗诵、班会等活动,将左宗棠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德育课程,打造“左公故里走读湖湘”研学品牌,广泛开展研学游,培育青少年家国情怀。
当前,湘阴规划对左宗棠纪念馆进行现代化展陈改造,引进数字人AI对话项目,增强历史场景的沉浸感与教育性,让左宗棠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
文旅共振——
家国情怀跃动时代脉搏
清风拂过柳庄荷塘,碧波微漾,两株从甘肃肃州移栽而来的“左公柳”枝叶迎风摆动。
1至8月,73700多名游客踏过柳庄石阶,解读一场跨越时空的故事。
今年,湘阴面向甘肃、新疆游客推出“免费游”活动,左宗棠故居柳庄、左宗棠纪念馆等五大核心景区全年对两地游客免门票开放。不少西北游客走进左公故里,感受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湘阴县委书记刘世奇介绍,湘阴通过建设左宗棠文化园、举办左宗棠诞辰纪念活动、合作拍摄《左宗棠收复新疆》等方式,传承左宗棠家国情怀,不断擦亮“左公故里”文旅名片。
该县加大文旅资源开发力度,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文襄公祠为基础,建设左宗棠文化园,包括左宗棠纪念馆、天地正气广场、左宗棠雕像、诗联碑廊、功德石柱、烽火台、年谱大道等景点。以“左宗棠文化园+柳庄”为基础,升级打造集党性教育、纪法宣传、文化浸润于一体的综合性廉政教育基地。
依托左文襄公祠和左宗棠相关史迹,推进实施“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展陈项目”,将新建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展陈馆,深度还原左宗棠收复新疆历史事件。
今年4月,湘阴推出“左公班师宴”,樟树港辣椒烹制的“天之骄子”等菜肴,化作湖湘风骨的滋味载体,将左公故里的“湘阴味道”精彩呈现。
来源:红网
作者:周磊 蒋纪 李倩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