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韩佳根 通讯员 黄懿 岳阳报道
凌晨四点,当城市还在沉睡时,身为洞庭湖大桥养护中心路产维护站站长的邓志平已经带领着他的养护小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25年来,这位56岁的养护工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作息——在车流高峰来临前,完成对洞庭湖大桥的全面养护。
“大桥就像我的孩子,一天不见就放心不下。”邓志平说。2000年,洞庭湖大桥刚刚建成通车,31岁的他便成为这座“湘北门户”的首批守护者。从那时起,无论寒冬酷暑,每天凌晨的养护工作从未间断。
邓志平正在对大桥进行检查。
全长5.78公里的洞庭湖大桥,日均车流量超过5万台次。为了不影响正常通行,养护工作必须在凌晨进行。邓志平带领队员们每天4点准时到岗,开始桥面清洗、设施检查等工作。
“夏天衣服被汗水浸透,冬天又被冰水打湿,但邓站长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通过队员们的讲述,我们能很深刻地感受到邓志平对这份工作的认真负责。面对别人称他为“环卫工头”的调侃,邓志平只是笑笑:“工作没有贵贱,越是平凡越要做到位。”
邓志平正在清理大桥上的积雪。
对于邓志平来说,桥梁的清扫保洁养护工作是搞好桥梁综合管养的重要基础,其中大桥的2876个泄水孔是养护工作的重点难点。这些直径仅10多厘米的孔洞,经常被牲畜粪便、泥沙等杂物堵塞。邓志平独创了一套“脸贴桥面”的清理方法,常常整个人趴在地上,手臂反复探入狭小的孔洞,进行手动清理。
每次清理完,身上都沾满污物,但邓志平从不嫌脏,总说这就像给大桥做体检。正是凭借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日复一日地做好桥梁养护工作,使得大桥桥梁伸缩缝使用寿命从设计的5年延长到了20年,为国家节省维修资金上百万元。
2022年1月,湖南遭遇罕见冰雪灾害。由于悬空的桥面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散失热量更快,更容易结冰。每天还没亮,邓志平便赶往洞庭湖大桥进行抗冰保畅。他和同事背着25公斤重的融雪剂沿护栏撒布,防止桥面结冻,迎着寒风用双闪灯为司机开道,寒风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
2022年1月29日,为保障春节前桥面畅通,邓志平在连续96小时融冰作业后,被一辆失控车辆追尾撞伤头部,玻璃碴刺入右眼,导致永久失明。但邓志平并没有被这场意外击垮,怀着一份坚定的责任感,他在休养不足两个月后,便毅然重返岗位。
“当时医生都劝他调岗,但他坚持要回到一线。”妻子李秀英说,“他说大桥需要他,他更离不开大桥。”如今,即使只剩下一只眼睛,邓志平依然坚持每天到桥面巡查。
在同事眼里,他既是做事只讲原则不讲价钱的“工作狂”,也是暖心体贴的大叔,每当碰上夜里加班,他总会给大伙带份宵夜。新队员清障不熟练时,他会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清理伸缩缝。
邓志平教给年轻队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责任。如今,这支队伍依然保持着每天凌晨开始工作的传统,用行动守护着洞庭湖大桥的安全畅通。
2024年,邓志平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在邓志平的带领下,洞庭湖大桥养护中心路产维护站先后荣获“湖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他总结的“三勤工作法”在全省推广,培养的技术骨干遍布各地。
夜幕降临,邓志平站在桥头,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他说“看着大桥平安无事,就是我最开心的事。”25年的坚守,让这位看似普通的养护工真正成为了洞庭湖上最可靠的“钢铁卫士”。
来源:红网
作者:韩佳根 黄懿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