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31日岳阳讯(记者 魏麒安 通讯员 戴国光)一直以来,项目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存在环节多、耗时长、专业门槛高的情况,是困扰项目落地、影响营商环境的堵点和难题。岳阳临港高新区(岳阳自贸片区)探索推出项目建设工程规划“技术+审批”全链条融合服务创新机制,正推动工程建设审批从“重流程”向“重质量”加速转型,显著提升了审批效能,赢得企业广泛赞誉。
这项制度创新由岳阳临港高新区自然资源局牵头,联合政务服务部门、自贸创新部等多部门共同探索研究,创新核心在于引入了具备规划、建筑等专业背景的“技术管家”全程陪跑服务,将专业技术力量深度、全程融入审批链条。从项目拟落户选址、红线划定、对接上位规划,到规划方案编制、修规审查、工程审批、施工图审批乃至项目验收,“技术管家”全程参与,为审批决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同时,“技术管家”的介入环节还被大幅前移至规划方案编制阶段,在企业正式申报前就提前介入,协助优化方案,精准解决用地冲突、指标合规性等关键问题。
进入审批阶段,创新实行“规划技术审查+行政审批”并联作业模式,“技术管家”同步参与审批联审会,现场实时解答技术疑问,有效减少了方案因技术问题反复修改的次数,实现了“编制—审查—审批”的无缝高效衔接。
为保障机制顺畅运行,岳阳临港高新区依托政务服务平台搭建了“专业技术人员—审批部门—企业”三方沟通模块,实现规划方案、技术评估报告等材料的实时共享。“技术管家”可同步跟踪审批进度,及时补充技术说明,消除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审批延误,形成了“专业意见线上留痕、审批进程实时互通”的协同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管家”的服务成本由政府统筹保障,企业无需支付任何额外费用。
“技术管家”在项目现场与负责人沟通。
该项创新实施后,审批时限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工作日以内。更重要的是,传统模式中因企业对规范不熟悉、方案反复修改而产生、不计入审批时限的“体外循环时间”被大幅缩短,项目审批阶段平均减少2至3轮修改,真正做到了“技术审查不等待、行政审批少返工”。
机制推行以来,已有中创空天、紫光智能、岳阳自贸片区数字经济产业综合体、汇川、美尼科技、睿达城等多家企业项目享受到了“技术管家”的全程服务。
在汇川项目中,临长江大道门卫室原设计的70米长屋顶架构,经“技术管家”反复沟通和专业优化,最终缩减至30米左右,既有效节省了成本,又使得整体景观更为协调。
“即使是门卫室这种不大的项目,也有‘技术管家’专门指导,这让我们感到很省心。”岳阳汇川技术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刘一喆说到。
企业普遍反映,“技术管家”如同“审批翻译官”,让复杂的规划要求变得清晰易懂,显著降低了政策理解成本,使得审批流程更透明、预期更明确。
“我是从教育行业跨界过来做房产项目的,也是第一次做项目,之前听说审批是个非常麻烦的环节,但在‘技术管家’的帮助下,像我这样的‘小白’也很快完成了项目的落地。”睿达城联合创始人李霞没想到自己的首次项目体验会这么轻松。
截至目前,通过该机制审批的项目方案合规率达到100%,未出现因规划缺陷导致的审批退回情况,有力推动了岳阳临港高新区项目建设“加速跑”。
接下来,岳阳临港高新区将系统梳理“技术管家”工作标准和流程指南,着力打造“技术先行、审批紧跟”的现代化审批服务样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深化工程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岳阳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魏麒安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