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平
洞庭湖畔的烟火气里,正飘散出一缕独特“书香气”。近日,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宣布共建产教融合实体平台“岳阳烧烤研究院”和“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开展烧烤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消息甫一传出,坊间议论纷纷。拨开那些关于“学历贬值”或“大材小用”的浮沫,这缕升腾于烧烤架上的“书香气”,恰恰生动诠释了“书香气”与“烟火气”并非排斥关系,二者完全可以相互依存、融合发展。这缕交融之光,映照出职业教育对接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务实之道。
说到岳阳烧烤,在湖南宵夜界绝对是 “扛把子”。年产值超20亿、带动数万人就业,为岳阳千亿文旅经济赋能做出巨大贡献,却也面临2000余家门店人才断层、技术标准化不足、管理粗放的瓶颈。这也是餐饮等传统行业的共同痛点——技能人才短缺与培养体系滞后。当行业“用工荒”成为常态,“万元月薪难觅良师”的叹息此起彼伏,岳阳的选择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主动破题,将求索的目光投向了一向被视为“象牙塔”的高校,寻求“书香气”对“烟火气”的赋能。
于是,一场接地气的职教“革命”悄然上演。高校放下了身段深入市井,将老师傅们的经验拆解、提炼、升华,编成《岳阳烧烤工艺学》《岳阳烧烤经营管理》等教材,让口耳相传的“秘方”成为可复制、可迭代的系统知识。烧烤协会名师走进课堂,确保知识的传授紧贴灶台的火苗。这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理论+实操”无缝衔接的“烧烤架旁的课堂”。正如岳阳市烧烤协会会长孟引帅的感慨:“终于有高校愿意俯身研究我们灶台上的学问了!”“俯身”二字,道尽了这场变革的精髓——让学术之泉,真正浇灌到产业干渴的土壤。
研究院的培养计划,精准地瞄准了社会痛点:为社会青年提供谋生技能,缓解烧烤行业“用工荒”;为从业老师傅注入现代管理理念,破解“经验难传承”;甚至为初中毕业的青少年开辟一条“烧烤中职”的新路,赋予他们立足社会的本领。更关键的是,将教学大纲与人社部新设的“烧烤料理师”职业认证紧密衔接,为那些凭手艺吃饭的“野路子”正名,铺就一条从“凭感觉”到“持证上岗”的进阶之路。
大学研究烧烤是否“市侩”?此类质疑源于人们对“学术”与“技能”的长久误解。职业教育本就在于服务产业、服务社会。岳阳烧烤要拓市场、保品质、提升附加值,正需“书香气”加持。当大学生们在招聘会上屡屡碰壁,而烧烤店老板们却为招不到合格的师傅而愁眉不展,不正说明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吗?岳阳的尝试,正是试图弥合这道裂痕,让“书香气”不再悬浮于空中楼阁,而是沉入最朴实的烟火人间。
从洞庭湖畔的一根烤串出发,探索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指向更广阔的天地——岳阳有很多传统技艺,是否可以成立更多研究院?比如“竹艺研究院”“打铁研究院”“腌菜研究院”“辣条研究院”……这绝非戏言,而是极具推广价值的务实方向。韩国的泡菜研究所早已将“Kimchi”推上数十亿美元产值宝座。我们身边,从柳州螺蛳粉到四川泡菜,从传统打铁、腌菜等亟待传承的非遗技艺,到人社部新近认可的“家政服务员”“研学旅行指导师”等职业,哪一个不需要知识的系统梳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标准化体系的支撑?“烧烤研究院”昭示着一种可能:让学术与民间智慧携手,催生更多新业态。
这场“书香气”与“烟火气”的深情拥抱能否结出硕果,尚待时间检验。但它的方向无比清晰:真正的教育创新,不在于学术的“高高在上”,而在于能否俯下身来,为街头巷尾那生生不息的炭火,添上一把持续燃烧的智慧薪柴。当更多院校愿意为竹艺的巧思、打铁的铿锵、泡菜的醇香成立“研究院”,让“书香气”持续滋养“烟火气”,我们职业教育的版图才能真正映照出最蓬勃、最真实的民间烟火与民生百态。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