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洞见岳阳丨荣膺“国际湿地城市”:万顷碧波间的城市智慧

洞见岳阳文中图.png

□岳平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凭借其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管理领域的卓越成就,成功跻身其中。这不仅为岳阳争得一张璀璨的“国际生态名片”,也徐徐展开一幅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的智慧画卷。

岳阳坐拥“长江之肾”洞庭湖,湿地资源得天独厚,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近20%。这片广袤湿地不仅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全球候鸟的关键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然而,曾几何时,在发展与保护的博弈中,围湖造田、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等问题威胁着湿地的健康。近年来,岳阳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引领,将湿地保护置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实现了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优先型的华丽转身。

这份荣耀,扎根于坚实的法治基础。据岳阳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戈介绍,多年来岳阳高位推动湿地城市创建,先后出台《岳阳市城市规划区山体水体保护条例》《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两部法规,并由市县两级政府配套制定13个规范性文件,共同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这不仅将湿地保护由权宜之计擢升为长远战略,更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清晰路径。以此为基础,岳阳将生态环境整治聚焦于长江、洞庭湖流域主战场,在治污、治砂、治水领域攻坚克难,全力守护长江“黄金水道”与洞庭湖“大肾脏”的生机与活力。

岳阳的湿地智慧,更体现在系统思维与民生导向的协同发力。通过科学编制《岳阳市湿地保护规划》,构建“一湖一带六廊道多节点”保护格局。全市湿地总面积达2852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67.27%,远超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标准;首创“林长+湿地”管理模式,成为全国标杆。系统治理的组合拳成效卓著:湿地修复、污染防治、总磷削减、十年禁渔协同推进,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南湖、东风湖、王家河等城区湿地,从昔日的环境痛点,蜕变为市民共享的“生态会客厅”与文旅新引擎。

尤为亮眼的是,湿地生态品牌的持续增值。岳阳通过互动体验、科普教育等方式,向公众生动讲述湿地保护故事、提升公众参与度。持续举办的“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冬季到洞庭来观鸟”等活动深入人心,为岳阳赢得了“中国观鸟之都”的美誉;精心塑造的“麋鹿倩影、江豚微笑、候鸟欢歌”生态意象,与芦苇艺术节、洞庭湖小镇、六门闸风干鱼等特色元素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文化画卷,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国际湿地城市”的光环加身,岳阳的示范意义远超其地理边界。《湿地公约》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在颁奖仪式上指出,“缺乏规划的城市扩张导致湿地退化”是全球城市的普遍困境。岳阳的经验,特别是其在规划引领、法治保障、制度创新(如“林长+湿地”模式)和系统治理方面的实践,有力证明:保护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二者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在科学规划与法治保障下,湿地恰恰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产与永续动力。

对岳阳而言,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生态保护新征程的起点。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需进一步巩固成果,加强跨区域协作,推动长江中游湿地保护网络建设;深化国际合作,分享湿地保护技术与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生态补偿与市场激励机制,让湿地在城市发展中持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从洞庭湖的浩渺烟波走向世界舞台,岳阳的湿地保护实践,宛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幅鲜活缩影。它以坚定的生态信念与务实行动,不仅为全球城市湿地保护贡献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更向世人昭示——城市真正的荣耀,从不在“水泥森林”的无序蔓延,而在碧波荡漾间,为万物与人类自身,留存一方生生不息的家园。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向小雨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646941/60/1515773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