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8日讯(通讯员 李栋 彭柳)“要两脚落地、身沾露珠、头冒热气,善抓‘会飞’的活鱼,开掘‘深藏’的富矿,让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5月7日,湘阴县2024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一堂生动有趣且极具实用价值的新闻写作培训课拉开帷幕。湘阴县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令维以《讲好故事 写好新闻》为题,与70余名学员分享新闻写作技巧和心得体会。
汪令维,曾服役于驻港部队,《解放军报》《战士报》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自部队退役,他一直热忱于新闻写作,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幅)、近200万字,20多篇作品获省级或全国新闻奖项。
“我不是在现场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一句话,道出汪令维数十年如一日在新闻写作道路上的坚持。他补充道:“新闻写作中,我们都要有行走江湖的‘侠义胆’,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
结合自己在巴基斯坦的采访经历,汪令维从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故事化”生动讲授新闻写作的技巧方法。
喀喇昆仑公路是一条由中国近2万名子弟兵铸就的中巴友谊之路,浸润着168名国人的鲜血和汗水。为修筑这条公路,88人长眠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
聚焦弘扬中巴友谊这一重大主题,2018年清明节,汪令维跟随援巴烈属及老兵赴巴基斯坦代表团开展清明祭祀活动,采写《圆梦巴铁祭英魂》系列报道,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稿件《这一天,我等了15年》标题就扣人心弦,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想去看看‘等什么?等了15年’,文中将缘由娓娓道来,揭开面纱。再来看《万水千山来看你 千呼万唤心念你》,这则新闻采用结构‘故事式’,引领读者走进中国子弟兵参与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那段峥嵘岁月,彰显了这次活动的历史价值与重大意义。” 汪令维以稿件为例,详细分享采写过程。
“向着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集合”“阿妈、阿妈,让我抱抱您!”“一定当好中巴友谊使者”……一次随团采访、20余篇报道,他如数家珍。
“我对写新闻、写材料有着切身感受,归纳起来就是14个字——搬砖、砌墙、干苦力;焦虑、失眠、追太阳。”汪令维说,借讲故事的优势提高新闻价值,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基层通讯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翻材料、看文件,要勇于吃苦,赶赴现场,深入采访,善抓“活鱼”。
如何捉到“活鱼”、装进“篓子”?离不开他多年采访经历的“五板斧”——善于发现,从会议中抓“活鱼”;善于聆听,从讲话中捞“活鱼”;善于挖掘,从材料中找“活鱼”;善于思考,从闲谈中捕“活鱼”;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捡“活鱼”。
“要从石头中发现美玉,从沙漠中发现石油。”他举了个例子——2017年的一次常委会上,湘阴县教育局汇报全县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他捕捉到农村学校公厕改造这一线索,当天采写消息《“夏天臭烘烘、冬天冷飕飕”,拜拜!湘阴181所学校告别“旱厕”》,在《湖南日报》发表,获得较好社会反响。
将与朋友喝茶聊天时发现的素材,与国家高度重视环保的背景相结合,采写《湘阴亿元项目为古樟让“路”》,获湖南新闻奖市州好新闻一等奖;通过领导致辞中提到的志愿者救古樟树,采写《湘阴百岁樟树“死去活来”》,获湖南新闻奖市州好新闻三等奖……
汪令维总结道:“生活中并非没有新闻,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要讲好故事、写好新闻,需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
课程接近尾声,他引用湘阴县委书记、县长刘世奇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点要求,与学员们共勉:一要练好“脑”力,让新闻有立场;二要练好“脚”力,让新闻接地气;三是练好“笔”力,让新闻有温度;四要练好“眼”力,让新闻有故事。
“时间不长,收获满满。”学员唐冬旭说,要用敏感的心、敏锐的眼去观察、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发掘出更有意义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更有价值的作品。
“我看到一条会飞的‘鱼’。”在学习心得中,唐冬旭写下这样一句话……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李栋 彭柳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