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人如何让脚下泥土变为笔尖芬芳?听好记者讲述一线好故事

奔赴新闻现场,捕捉精彩瞬间;守望公平正义,倾听人民心声;见证社会进步,记录时代巨变。

一年一度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大盛事。

8月16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承办的湖南省新闻战线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决赛在红网演播中心举行。

经过多轮角逐,15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从全省脱颖而出。决赛现场,他们用质朴的语言,深情讲述了在新闻一线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真实故事,让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图片

▲ 8月16日,湖南省新闻战线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决赛在红网演播中心举行。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地印证在记者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里。这是一次鲜活又真实的“四力”比拼,更是一个温情又豪迈的时代缩影。

来自全省的15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们,用笔和镜头洞察世事,与人民一起跨越千山万水,触摸着时代脉动;他们用行动证明,新闻人永远在现场!让他们感动的故事里,也映照出有情有义的湖南。

他们,坚守一线记录时代点滴

作为新闻记者,全身心投入报道,感知新闻事件的锐度、深度和温度,是责任,也是担当。

浅浅的海峡,挡不住终会漂洋过海来“湘”见的人们。2017年,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钟婧第一次以驻台记者身份落地台北时,就唱起了30年前红遍大陆的台湾歌曲《漂洋过海来看你》。

图片

▲ 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钟婧。

比赛现场,钟婧以《漂洋过海来湘见》为题,生动讲述了3个湖南和台湾之间的故事。从台企湖南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因为湖南微笑扎根三湘大地,再到李天荣老奶奶自发为高雄小伙绣制国旗,台湾资深音乐人赵传母亲的故事,3次深入、鲜活的采访,蕴含着同样的深情。演讲结尾,钟婧哼唱起《故乡的云》,引发大合唱,点燃了全场,也点燃了无数颗炽热的中国心。

到基层一线去、到人民中去,讲述才更有力。

图片

▲ 湘西州广播电视台记者肖诗慧。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村,涌现了无数幸福典型。湘西州广播电视台记者肖诗慧和同事们用8年时间,将镜头对准十八洞村的“幸福人家”,记录下了一张张幸福笑脸。

肖诗慧以《我和十八洞村的“幸福人家”》为题,讲述了十八洞村第一家开办农家乐的老板杨超文的故事,展现了这个小村庄的幸福巨变。“没有等出来的幸福,只有干出来的辉煌,因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8年采访,让肖诗慧和同事们更加深切领悟到了“幸福人家”的深意,也记录下了无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接续路上的感人画面。

2022年3月30日下午4点,由成都东开往上海虹桥的G2190次列车驶入娄底高铁南站。这本是一次短暂的邂逅,按照惯例,列车停靠3分钟后继续启程。但由于列车上出现新冠病毒阳性病例,全车人需在娄底接受医学隔离观察,581名旅客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旅程。

娄底当即启动应急响应,商定整车接收隔离方案,29辆旅游大巴迅速集结在娄底高铁南站,所需防疫物资紧急运送到现场,旅客们被紧急分散安置到娄星、双峰、冷水江、涟源4个集中隔离点。宣传系统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娄底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周柳接到命令,和同事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扛起摄像机,冲上站台,一同迎接这批特殊的旅客。

图片

▲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周柳。

在涟源隔离点,周柳和同事们记录下了300多名党员干部半小时内迅速集结,冒着大雨跑遍大街小巷,短短3个小时就将280多间空置的新公寓房变成了一应俱全的标准隔离间的动人瞬间;挖掘出了涟源隔离点掌勺大师傅张平中14个日夜针对不同人群,每天精心设计菜单的暖心之举;还记录下了隔离点记事本里的点点滴滴……《前方到站 娄底南站》的故事感染了现场观众,令不少人泪眼婆娑。

“一段奇妙际遇,让天南海北的581人停靠娄底。春日暖阳里,他们搭乘着列车继续远行。”而周柳和更多新闻工作者将继续奋进。

他们,传递人间幸福与温暖

讲好新闻故事,记者需要在奋斗中坚守匠心。

2012年至今,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莅墀和同事们用10年时间,把科学实验送给远方的孩子,尝试在他们封闭的生活里打开一扇窗,点燃他们科学的梦想。

图片

▲ 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莅墀。

每年有一大半时间,王莅墀和同事们都要去全国各地偏远乡村,给贫困学生送去科普实验。凛冬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云南最偏远的独龙江,中印边境的玉麦乡,都留下了他们科普的足迹。这些年,他们做的1000多个科学实验,点亮了3000多个孩子的科学梦。如今,不少孩子毕业后,又回到了乡间母校,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现在村里的孩子们。

收到孩子们的好消息,王莅墀欣喜地说:“这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新闻记者,常常寻找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成为照亮前行的温暖灯火。

比赛现场,新时代中国《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现实版——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班主任麻小娟的故事,通过常德市鼎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李采霏的动情讲述,感染了全场观众。

麻小娟所带的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她决定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从2015年10月起,麻小娟每晚都会给孩子们讲故事,每周一、三在男生寝室,二、四在女生寝室。这一坚持,就是7个年头,麻小娟讲了一千多个故事。

图片

▲ 常德市鼎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李采霏。

在跟随采访拍摄麻小娟的3年时间里,李采霏看见了这种力量的聚变,更十分荣幸地推动了这场聚变。

图片

▲ 湖南日报社记者徐果婧。

53岁的朱小红,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孙子。徐解秀老人去世30多年了,她的后人如今生活得怎样?近两年来,湖南日报社记者徐果婧曾数次赴沙洲村采访,她以《朱小红的笑容》为题,生动讲述了这位爱笑的瑶族汉子的故事。

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一年经营土菜馆收入达30多万元,朱小红和妻子将自己所学的厨师技能手把手地教给村民们。从朱小红的笑容里,徐果婧读懂了沙洲村人的幸福生活。

“半条被子”的故事,跨越了80多年的时间长河,历久弥新。郴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李小平同样被这个长征故事深深触动着。他为现场受众讲述了《38年的坚守——罗开富与半条被子的故事》。

图片

▲ 郴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李小平。

李小平从原《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罗开富的视角出发,通过深情的诉说,将“半条被子”故事被罗开富发现、挖掘出来的鲜活瞬间呈现在受众眼前。李小平表示:罗开富报道的“半条被子”精神,38年的坚守,也照亮了我们记者前行的道路!

“有一个人,原本是你生命里的过客,却成了你记忆中的亲人;有一盏灯,原本只是照亮你夜归的深巷,却温柔了你的岁月。”比赛现场,湖南日报社记者田甜将“亮灯阿姨”孙美华《你为他人点亮一盏灯,我们为你点亮一座城》的故事娓娓道来。

图片

▲ 湖南日报社记者田甜。

2012年的长沙天心区白沙巷,还没装路灯,这让不少夜归女孩心生恐惧。为了照亮小巷,无数个深夜,孙美华默默地守在店内,她家小超市前的那一盏灯,一亮就是十年。孙美华门前的那盏灯,换了一盏又一盏,照亮着每一个路灯无法触及的角落。

在岳阳市王家河公园内,有一座老人塑像,他穿着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这是岳阳市迄今为止唯一为活着的人建的塑像,塑像的原型是94岁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朱再保。比赛现场,岳阳日报社记者李洁以《用生命破译绿色密码》为题,深情讲述了抗美援朝老兵朱再保退休后将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环保事业中的感人故事。

图片

▲ 岳阳日报社记者李洁。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宽度却是无限的。”李洁感慨地说。

羊肚菌市场价高达600多元一斤,对于湘西龙山的向飞来说,羊肚菌是为村民们撑起“致富伞”的好宝贝。今年6月,长沙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王靖轩到龙山县采访长沙28年持续帮扶龙山脱贫致富的事例,得知乡村致富带头人向飞的事迹,被深深触动。比赛现场,他为受众带来了《一定要活着种出羊肚菌》的动人故事。

图片

▲ 长沙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王靖轩。

从在当地第一个种羊肚菌,到把种子和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羊肚菌改变了向飞的生活,改变了万隆村的面貌。今年,万隆村及周边搭起了400多亩羊肚菌大棚。未来,羊肚菌一定会让更多龙山人走上致富路。

他们,不忘初心弘扬社会新风

好故事讲到哪里,感动和力量就传播到哪里。

从业10年,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陈超霞最熟悉的是医疗系统。比赛现场,她讲述了《让生命重启生命》的大爱故事。

图片

▲ 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陈超霞。

9年前,陈超霞在采访中遇见了白血病患者雯雯,那时雯雯才8岁,如果找不到匹配的骨髓,小雯雯最多只能再活半年。湖南卫视迅速发起了帮助雯雯的系列报道。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雯雯与一位台湾的志愿者配型成功。在全国媒体发起下,家庭贫困的雯雯最终募集到近百万元医疗费。小雯雯得救了!采访、救助雯雯的经历,让陈超霞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媒体人的担当。

不忘初心,步履不停。

今年7月31日,“八一建军节”前一天,在永州道县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内,首次展出“六张红军纸币”,其中“壹圆”的五张,“伍角”的一张。纸币背面正中间绘有红星图案,上面印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字样。现场,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记者任晔为受众带来了长征路上感人肺腑的《五块五毛钱》故事。

图片

▲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记者任晔。

1934年12月,红三十四师的部队在道县四马桥遭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截击。激战过后,大部突出重围,其中一支十几人的队伍准备从道县四马桥经州子山村往社头方向转移。顶着发现就会杀头的危险,杨开娥夫妇收留了这十几位红军战士,他们偷偷地将家中仅有的大半筐红薯拿出来。临走时,战士们执意将手头仅有的五块五毛钱塞到夫妇俩手里。

红军战士,不白吃老百姓一粥一薯。这六张红军纸币,历经岁月洗礼,虽已破损,字迹也变得模糊,但从中折射出的共产党人精神却历久弥新。任晔坦言:“这六张静静躺在展览柜里的红军纸币,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那个不凡年代的过往。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图片

▲ 常德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姚龙。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一位货车司机用32天时间,“逆行”驰援湖北11趟,送去爱心物资300多吨。常德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姚龙将《凡人英雄——龙兵》的故事深情道来。

姚龙感慨地说:“每一个平凡的我们都不平庸,都可以是——凡人英雄!”

当领养的孩子被诊断为患有脑瘫,是坚持还是放弃?张家界市桑植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蒋婷生动讲述了故事《爱的奇迹》。

图片

▲ 张家界市桑植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蒋婷。

从2012到2022年,从30岁到40岁,整整十年,桑植县农村姑娘胡松洲带着援援开始了漫漫求医路。仅2013年一年,就在桑植和广东来回跑了26次。4次大型手术后,2018年10月6日下午2点,被医生断定今生无法走路的援援独自站起来并迈开了步子。

蒋婷感慨地说:“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奇迹就会不断在我们身边闪光!”

图片

▲ 湖南日报社记者黄婷婷。

“七一勋章”,是共产党员的至高荣誉。艾爱国,是目前湖南唯一获此荣誉的杰出代表。他也是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唯一的一名工人。湖南日报社记者黄婷婷以《他穿着工装鞋,向总书记走去》为题,讲述了艾爱国的故事。

几十年来,艾爱国为全国培养了600多名焊接技术人才,还无偿向200多名下岗工人和农村青年传授焊接技术。艾爱国用50多年的时间,攀登了一座座技术高峰,更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记者们在分享工作酸甜苦辣的同时,深情地讲述了采访中最深的感动,这些故事直抵心间,震撼心灵。他们的讲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向更广大精神空间的希望之窗,通过这扇窗子,让我们看到了三湘大地新追求、新变化,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好故事成就好记者,好记者讲述好故事。

看遍冷暖,深爱人间。扎根基层,脚踩大地。湖南广大新闻工作者正用心用情记录社会变迁步伐,生动讲述湖南故事,传递温暖和力量,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望。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2022/08/17/1172785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