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岳阳1月17日讯(通讯员 秦淑云 胥诗 陈勇平)入冬以来,随着气温降低,蔬菜保供应成为老百姓密切关注的话题。湖南岳阳县民心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强日常管理,及时采摘新鲜蔬菜保供应,保障市民拎稳“菜篮子”。
成片的黄心大白菜即将上市。
1月16日,记者在合作社种植基地看到,黄心大白菜、藜蒿、辣椒等各类蔬菜长势喜人,社员们正在忙着采摘、挑选、打包,将新鲜蔬菜从田间地头送到市民餐桌。
野生大棚藜蒿清杂除草。
走进藜蒿温室大棚里,一片片鲜嫩藜蒿在绿叶丛中,一茬接着一茬成熟,散发出阵阵清香。合作社负责人何科义说:“为了保证春节前市场正常供应,我们用野生藜蒿培优出来的优质大棚品种,特地推迟育苗移栽季节,目前黎蒿长势很好,估计小年前后上市。”
湘研软皮椒供应市场。
而在另一旁的辣椒大棚内,一个个色泽青翠的辣椒挂满枝头,密密匝匝。社员们穿梭其间,手脚麻利地采摘辣椒,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这是我们湖南本地培优出来的湘研系列辣椒品种,皮薄肉厚,亩产可达4000-5000斤,每亩产值可破1万元。”合作社社员周湘龙欣喜地说,去年合作社大棚全部种的黎蒿,今年改种辣椒,每个大棚产量大约2000多斤,收入可观。
2009年,岳阳县民心蔬菜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基地投入使用后,每年一到冬季蔬菜采收时,基地会雇佣村里大量农闲在家的农户务短工,直接带动50多户村民增收,年均增收每人10000元左右。
红、白菜苔大量上市。
蔬菜种植基地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香馍馍”,“去大棚上班”成了村民口头禅。正如社员们说的,大伙不出村就赚鼓了腰包,而且还能照顾好家庭,家门口的蔬菜基地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如今家家的生活好起来了,日子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眼前这位正在大棚蔬菜产业基地干活的社员名叫龚求平,今年57岁,中洲村村民。过去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这两年,听说村里的特色产业越做越红火,他也回到家乡加入民心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瓜果,在村里的扶持下,很快,自家流转的小果园、小菜园就成了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近年来,岳阳县中洲乡发挥地理气候优势,鼓励各村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乡土能人的参与和广大农民的活力,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链条运作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利益联结,搞活了大棚蔬菜产业,较好地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基地通过全部实施高压节水灌溉,全程进行生物防治,每年生产绿色鲜菜1万多吨,年产值突破了1000万元。
小金香南瓜苗来势喜人。
黄心大白菜出苗整齐。
100亩温室大棚已全部峻工。
入冬以来,随着年尾渐浓,气温持续走低,蔬菜生长缓慢。为了满足群众“菜篮子”,合作社提前做足了“防冻”工作:一方面加强保暖防冻措施及时加固蔬菜温室大棚,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确保蔬菜安全越冬。另一方面还加强了田间管理,注重蔬菜品种的合理种养搭配,促进蔬菜生长,确保蔬菜供给充足。
好特翠绿丝瓜特别漂亮。
小金香南瓜远销深圳、香港。
大棚越冬辣椒少量供应市场。
行走在民心蔬菜专业合作社,只见一排排银光闪烁的蔬菜大棚格外醒目。进入大棚,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大棚里栽种的黄心大白菜、藜蒿、辣椒等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正在除草松土的几位村民边干活边聊天,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合作社负责人何科义表示:“我们合作社每三天供应一次市场,保证市民在蔬菜淡季能吃到新鲜放心绿色的蔬菜。”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中洲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需要特色产业作支撑。只有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发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的“造血”功能,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会越来越强。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秦淑云 胥诗 陈勇平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