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宏绿芥菜特色产业园内种植的福建漳州芥菜。
红网时刻记者 赵曼 岳阳报道
初秋的南方,太阳依然灼热,走进岳阳华容县三封寺镇泰和村,这里与其他村庄的景象有些不一样。这边田地里绿意盎然,肥硕的芥菜叶子铺满整个田野,另一边,在水雾帘下,一些农民正在检查洒水装置,严格控制刚刚播种的本地芥菜的种植温度、湿度。
原来,这是湖南宏绿芥菜特色产业园首创“一季水稻两季芥菜”模式,8月播种引进的福建漳州芥菜品种,9月播种本地芥菜,10月漳州芥菜收割时,本地芥菜也已完成育苗。漳州芥菜生产周期短、耐高温,与华容本地芥菜秋播冬生春收、生长期在低温寒冬实现无缝连接。目前,该产业园流转土地830亩,推广“水稻+芥菜+芥菜”生产模式,年亩产水稻600公斤,芥菜1万公斤,亩产值近8000元,纯利高达3000元以上。
据《华容县志》记载,魏晋时期当地就已有芥菜种植。华容滨江临湖,历史上水灾多发,百姓种植的作物常遭水灾失收。勤劳的华容人民发现芥菜可鲜食、可腌制储存,是很好的度灾度荒蔬菜。于是,芥菜在华容这块长江与洞庭湖冲积的沃土上生生不息。
近年来,华容县坚持“科技兴菜”战略,把传统生产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每年投入科研科经费100万元,开展对“华容芥菜”品种品质优化科研攻关,确保芥菜品质和单产稳步提高。
产业园通过田间洒水装置,严格控制刚刚播种的本地芥菜的种植温度、湿度。
同时,建设芥菜标准化基地,因地制宜修建和硬化“网格式”路网,做到每千亩有一条高标准主干道、每百亩有一条水泥机耕路;沟(渠)相通,抗旱排渍设施齐全;通过增施有机肥,实现稳产高产;连片绿色种植,按每50亩安装一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的要求,完善生物和物理防治病虫害设施。
创新成产模式,产业园规模种植,随着芥菜产量翻翻的还有当地村民的收入。
泰和村村民周友义掰着手指,笑脸盈盈地跟记者算起自己的“丰收账”。
“现在以每亩每年500元的费用流转自家12亩地,加上作为管理员的3万多元工资,相比自己原来务农收入翻了不止一倍。” 泰和村村民周友义掰着手指,笑脸盈盈地跟记者算起自己的“丰收账”。3年前,周友义成为湖南宏绿芥菜特色产业园的管理员,不仅负责800余亩芥菜地日常管理,农忙时还要为300余名员工分工计酬。
芥菜种植规模化,产量翻番,销路能否有保障?湖南开口爽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单萍告诉记者:“我们已建立2.8万余亩、辐射农户8000余户的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开发出健康调料小菜及健康蔬菜零食系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收入已达1.1亿元。”依托当地生产、加工、运输、营销等全链条产业化体系,华容芥菜实行“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式生产模式。插旗菜业、宏绿食品、湘满天、开口爽等7家湖南省以及岳阳市龙头企业与各个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了芥菜保底收购协议,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湖南开口爽食品车间。
为促进芥菜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早在4年前,当地政府就投资10.5亿元,在三封寺镇开始兴建华容芥菜加工产业园。园区总占地1000亩,规划设计有生产功能区、物联功能区、科研研发区、污染治理区等多个综合区。截至目前,岳阳市共创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59个、省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5个,认定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75个,县(市、区)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200多个。
如今,华容芥菜虽还是传统的爽口味道,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都已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华容传统小菜走出一条创新产业集群新路子。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赵曼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