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味:难忘故乡糍粑香

????_202001281736351.jpg

糍粑是故乡的一种美食,无论烤、煎、煮,好吃,香。扎糍粑过年,是寒冬腊月的故乡留给我最生动最深刻的记忆。

冬至一过,农闲无事的乡亲们往往泡一碗姜盐茶,围着蔸儿火天南海北上下五千年一顿神侃。不知是谁一声吆喝——“明天到我家里扎糍粑”。于是,大家纷纷热情响应。

扎糍粑是故乡的一种风俗,更是一种仪式。仪式的场面热闹且不用说,更有一种神圣。扎糍粑要选派一个屋场上好的劳力和最能干的媳妇。扎糍粑要用碓窝子,碓窝子是麻石做的,一块石头圪瘩,凿成上粗下细的圆锥台,再在上方凿一个半球形的窝子就成了。碓窝子大概200斤开外,需要用一根比较结实的绳子兜住,由两名劳力抬进堂屋。有时,也有由一个人扛进堂屋的。大家聚在一起,往往比谁力气大。谁的力气大,就说明谁是种田的好把式,就会得到乡亲们的敬重,所以劳力们个个不拜下风,都说自己一个人扛得起碓窝子。我七岁那年,我曾亲眼看见我的二叔把棉袄一脱,红土布裤腰带一紧,大声一吼,两手抱起碓窝子,绕禾场走两圈,然后稳稳当当地把碓窝子放在了堂屋中央,站定,脸不改色气不喘,博得了满堂喝彩。碓窝子抬进门,男主人连忙放千子鞭。孩子们听说扎糍粑,早早地就围坐在火塘周围,听到震山的鞭响,他们一窝蜂地去捡没有炸响的鞭炮,也有调皮胆子大的,抓起一串燃响的鞭炮就跑,大人们并不会理会和责骂他们,只觉得这才是孩子们的无邪和可爱之处。火塘的蔸儿火燃得越来越旺,孩子们的脸泛起了红晕。

????_20200128173635.jpg

扎糍粑最忙的是妯娌、婆媳和来帮忙淘米蒸饭的邻里女人,她们把银子般的糯米浸淘得白白净净,沥在簸箕里。灶膛的火烧得呼啦啦响,锅里的水开得滚翻,木甑架在锅里,热气从木甑腾腾而出,她们忙着把糯米倒进去蒸。蒸糯米的时候,女人们忙里偷闲,有说有笑,唠叨张家的儿媳白俊李家的儿子孝顺。

糯米蒸熟之后,接下来该劳力们忙活。他们把香喷喷的糯米饭倒进碓窝子,然后每人握一根木棍对糯米饭乘热猛扎。他们一边扎,一边“嗬——嗬尔——嗨——”地吆喝起号子。号子粗犷、简单、有力,在整个屋场回荡。我想,这就是故乡几千年来传唱的最原始最质朴的歌谣,它经典地响彻在故乡,让人们想起远古的祖先,他们丰收后喜悦无比的情景。他们聚集在石碓的周围,用木棍舂扎糯米饭,再将白花花的大米扎熟,一起分享。这样,扎糍粑的风俗渐渐形成。扎糍粑,鲜明地烙上了农耕文明的印记。

????_202001281736352.jpg

糯米饭扎成泥的时候,做糍粑的师傅洗手,扯一砣放进蓝花边的磁碗里,递给东家的女人放到灶口祭祀神农。祭祀的方法很简单,东家的女人在灶口前插三根香,跪在灶前叩三个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糯米饭完完全全扎成泥之后,做糍粑的师傅就找到一面筛子,将糯米饭泥从碓窝子里扯出来,摊到涂了菜油的竹篾晒簟上,做成一个圆圆的糍粑。

故乡,一户人家通常要扎四、五个糍粑,糍粑扎得越多,就寓示家境越殷实。糍粑扎完之后,东家往往会备一桌丰盛的酒席客客气气地招待大家,酒是自家的谷子酿的,开坛满屋子香。上桌的大多是扎糍粑的劳力,他们酒兴一来,便划起酒令。有堂客在东家帮忙的,直白丈夫眼。有的领会堂客的眼色,或是推辞,说酒量不行,有的干脆装醉。也有爱热闹发酒兴的,堂客便嗔骂:“酒醉烂木头!”男人们爱听这话,感到格外舒畅、开心,酒兴更浓,哄嚷着:“喝!喝!做一回烂木头,值!”

乡情啊,就融在扎糍粑的过程里,融在扎完糍粑之后的酒杯里,无法化开,那么朴实、醇厚、醉人!挨家挨户扎糍粑,是故乡隆重、热闹的节目,是乡亲们喜庆春节的一段序曲。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回故乡,和乡亲们一起扎糍粑。

故乡的糍粑,香呢。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朱开见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2020/01/28/665584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