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二水厂奠基动工时的情景(资料图片)
岳阳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 刘朝阳
人物小档案
吴云干,1934年出生,今年85岁,湖南宁乡人,1955年参军入伍,1978年从原广州军区所属广西军区独立师转业来到第二故乡岳阳,进入岳阳供水公司(岳阳市自来水公司的前身)工作,历任公司副经理等职,1979年7月至1984年2月任公司经理,先后主持了洞庭北路供水主管、北门水厂5万立方米二期扩建工程等重大供水项目的建设。
讲述大事件
1962年前,岳阳城区靠挑水喝
时值立秋,天气依然炎热。北环路自来水公司家属区一楼,已经85岁高龄的公司老经理吴云干老人爽朗地笑着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吴云干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腰板挺直,说话声若洪钟。年少从军,22年的军旅生涯在他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他转战岳阳供水一线直至1997年退休,大半辈子都献给了岳阳的供水事业。
说话仍然带着老家宁乡话的尾音,回忆起当年筚路蓝缕,率领50多名职工奋战在北门水厂扩建工程建设一线的情景,吴云干老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和水息息相关。无论你身处城区闹市,还是城郊农村,每天清晨,扭开水龙头,我们都会伴随着清冽甘甜的自来水的汩汩流淌开始一天的生活。
然而,今天的岳阳人没有想到过,襟洞庭、抱长江的千年古城巴陵,择水而居的岳阳百姓,因为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层结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守着大江大湖缺水喝,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全靠凿井取水,或者专门的水工从洞庭湖里肩扛担挑。这一局面直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960年2月,当时的岳阳县政府设立了自来水厂筹建处。1962年2月,位于南岳坡的吊桥自来水厂简易投产,建成水池两个,150mm水管600米,借用水泵一台试抽水,并在吊桥(现南岳坡)设立全城第一个公用售水站。从此,岳阳百姓用上了自来水。当时,实际日供水250吨—380吨,供水面积仅占当时全城镇南北区的15%。岳阳自来水的第一个用户是当时在洞庭北路的湖南省血防所。
1967年,岳阳专署财政局、工业局同意在北门刘公嘴建立水厂,北门水厂建设全面铺开, 1970年4月,北门水厂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源水取自洞庭湖。同时接管原由铁路给水所供水的单位,实行统一供水,这就是现在的岳阳自来水公司一水厂的前身。
1978年的8月31日,在部队里摸爬滚打了22年的吴云干转业到了岳阳供水公司,担任公司副经理,成为了当时54名岳阳自来水员工的一员。从此,他的个人命运就和岳阳供水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79年,吴云干老人主持了洞庭北路DN800mm供水主管工程建设,这根供水主管全长1878米,是公司史上第一条大口径输配水主管线。1984年,他又主持了北门水厂5万立方米扩建一期工程,工程竣工后,城区日供水能力增加到9.5万立方米。1986年,他率领职工完成了北门水厂5万立方米扩建二期工程,容量3000立方米的清水池配套设施。
吴云干老人任职公司负责人期间,公司铺设了五里牌到冷水铺400-500的铸铁管线,全长6600米,这是岳阳自来水第一条距离最长的铸铁输水管。
1990年,北门水厂10万立方米/日扩建工程竣工投产,公司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9.5万立方米,1993年竣工的北环路DN1200mm供水主管,全长5403米,是保障城市以北区域供水的主干管。
1993年5月8日,第二水厂开工,源水取自铁山水库,1994年9月28日,二水厂一期工程20万立方米/日制供水系统竣工投产,岳阳人从此喝上了铁山清泉。
70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岳阳供水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挑水喝,到1962年刚刚开通自来水时,日供水只有250吨到380吨,仅仅只能供应当时全城镇南北区的15%区域,再到现在的日总供水能力达到了4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超过8900万立方米,岳阳百姓走出了守着江湖缺水喝的困境。
个人小故事
磨破嘴和跑断腿
“从部队到地方上来,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学。”讲到自己刚刚就任岳阳供水公司负责人时的情景,吴云干老人感慨万千。
1978年的岳阳供水公司,连一台汽车都没有,三轮车和自行车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直到1979年之后,才有了一台解放牌卡车。当时的职工只有50多人,大家就在北门水厂上班,住也住在旁边,条件简陋艰苦,但工作热情都很高。
吴云干老人说,当时的净水剂是用的硫酸铝,每次从长沙来了一车货的时候,全体职工都会去帮忙卸货,50千克一袋,大家都抢着扛。当时水厂的过滤池每个月要清洗一到两次,每次也都是他带着职工亲自下到池子里去清洗,谁也没有怨言。
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为了供水扩建工程的建设磨破嘴和跑断腿这两件事。1986年,在主持参与北门水厂5万立方米扩建二期工程容量3000立方米的清水池配套设施时,需要征用解放军总后勤部三五一七工厂的26亩土地。当时征地基本上属于无偿征用,三五一七是军工企业,厂领导心里不大情愿,吴云干拿着政府的相关红头文件,上门找厂里的主要负责人汇报情况、做工作,前后找了无数次,嘴巴皮都要磨破了,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厂领导,最终同意将这26亩土地划给了自来水公司。
再后来负责北门水厂10万立方米/日扩建工程时,为了跑贷款,他每周都要至少两次从岳阳坐车赶到长沙的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几个月下来,腿都要跑断,终于把贷款申请了下来,使工程顺利竣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大都思想单纯,工作从来不讲价钱的,为了搞好水厂扩建工程,吴云干率领职工没日没夜地蹲守在工地上,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12点才回家。没有休息日,也没有谁提出来要加班工资。那个时候加夜班,按公司规定只有2毛钱的夜宵补贴,每个工人发两个包子,吃完了继续干活。
就是凭着这股子磨破嘴和跑断腿的拼搏精神,有了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拼命三郎”,岳阳自来水供水事业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规模。公司生产出来的自来水也流入到岳阳的千家万户,成为了岳阳人每天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
记者手记
据史料记载,岳阳老城区的城垣建在紧邻湖边的岗丘之上,与水平面垂直距离平均近30米, 上下都是陡坡,居民居住在临湖的山岭之上,或者因山岭阻隔的观音阁、三教坊、梅溪桥一带。
从古至今,城市的居民们总是择水而居,而岳阳老城区是城内没有水源地的城市。清嘉庆三年的巴陵知县陈玉垣写过一首诗:“巴陵城外云水浮,巴陵城内水不足,楼下肩摩担汲去,瓮贮瓶藏供饮沐”,真实记录了当时城市人群为水而忙碌的情景。当时的居民生活用水来源有两个,一是下湖取水,二是凿井取水。我市著名文史专家邓建龙先生的著作中,曾提到1957年6月,原岳阳县建设科曾对岳阳老城区古井资源进行过详细调查,并绘制有《岳阳县城水井布置图》。
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行,1949年之后,岳阳居民也曾延续过一段提水、挑水喝的历史,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想象当时的孩子会因为不小心碰翻了一桶水而遭到父母亲暴打的情景,也无法想象那种瓦制的大水缸曾经是每家每户都必不可少的生活大件。
缺水也制约着千年古城岳阳的发展和扩大。一直到1962年,方便、干净的自来水真正流入了寻常百姓家后,缺水再也没有成为岳阳城市发展的瓶颈。随着城区供水范围的逐步扩大,为岳阳城市的北扩和东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城市的发展,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岳阳供水事业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岳阳日报新媒体中心
作者:刘朝阳
编辑: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