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十年来,在时代的召唤下,广发银行从珠江之畔走向四海九州,由区域性商业银行成长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并跻身全球银行百强。三十年耕耘,广发人不忘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凭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在消费金融、零售金融、公司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闯出了特色。
值此三十周年之际,谨以“广发新势能”系列新闻报道,深入探寻广发银行坚持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成果,敬请关注。
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崛起,国内消费金融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旺盛的消费需求,加上日趋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客观上为正在进行零售业务转型的传统银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发力点,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与国内尖端互联网公司跨界融合发展,构建互联网+全场景生态圈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消金市场硝烟弥漫,市场差异化竞争格局已现。除各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之外,电商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也纷纷跑步进场。鏖战正酣,信用卡业务将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了众多银行共同思考的问题。为此,新浪财经联合《金卡生活》重磅推出系列专访《论道信用卡》,深度对话行业精英,共话信用卡未来发展。
消费之战持续升级,零售金融已成各家机构必争之地。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金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信用卡行业的市场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林德明在接受《论道信用卡》专访时指出,
其一是市场竞争加剧,银行、持牌消金公司、电商、网贷等市场主体都大规模参与到了消费金融的市场争夺中;
其二是利率标准、还款期等行业新规落地,信用卡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市场化程度加深;
其三是在强监管、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大环境下,监管持续强化消费金融风险整治,消费金融市场日益规范。
发达国家信用卡渗透率高达70% 中国需从三方面综合改进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我国信用卡业务进入到爆发式增长阶段。2017 年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同比增长 26%,为近年来最高增速。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达6.59亿张,环比增长3.36%,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47张。
但与此同时,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我国信用卡存在总体渗透率不高的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影响信用卡渗透率的因素主要有信用卡发展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消费习惯、银行覆盖人口比、征信覆盖人口比、消费市场因素等等。”林德明表示,与发达国家普遍高于70%的渗透率相比,国内信用卡渗透率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原因在于,国内一人多卡的现象非常普遍,超过40%的信用卡持卡人持有2张及以上的信用卡,还有就是国内睡眠卡的数量也非常庞大。
林德明指出,信用卡渗透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分期付款商业模式出现较晚,从宏观上看,想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要依靠以下几个层面的综合改进:
一是消费者习惯层面。中国向来是储蓄大国,“提前消费”还没有获得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既需要银行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信用消费体验,鼓励居民适度提前消费,也有赖于国家进一步完善信用卡征信系统,为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信用记录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为信用消费奠定平台基础。
二是信用卡营销层面。在经过规模扩张之后,信用卡发卡应该从重视发卡规模的粗放式营销向重视客户质量转变,关注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准确把握目标客户的消费特征,进行市场细分,多维定位。以“精致营销”取代“粗放促销”,实现用户的相对均匀覆盖,才能达到相同卡量的情况下用户人数的提升。
三是信用卡场景层面。当下,信用消费正围绕消费者需求,重构新的产业生态逻辑,从“信用-场景-人”迭代至“人-场景-信用”,在信用不再成为核心优势的情况下,以场景粘住客户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为信用卡场景化提供了机遇,信用消费应当以移动支付为助力,通过虚拟信用卡、无卡支付技术进一步刺激信用消费行为。
林德明强调,总体上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为拉升国内消费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信用卡市场潜在客户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而言,国内信用卡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金抢滩消金市场 场景化运营已成趋势
自从1995年我国第一张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诞生于广发银行后,信用卡行业经历过三轮市场井喷,信用卡机构的市场策略也经历了“跑马圈地”的运动式增长。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征信体系的完善,消费金融市场结构逐步发生转变,由原先的银行消费信贷一家独大,发展为现在的银行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及其他机构百花齐放的格局。
相比传统的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满足居民小额信贷消费需求方面有着更加简单、便利的优势,这是否会对信用卡市场形成冲击?
林德明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和冲击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网上购物时,淘宝的花呗,京东的白条等都会为消费者提供信用支付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信用卡客户源。” 但同时,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机构双方是激烈竞争的关系,但是这种态势正逐渐演变成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的定位正是是以场景取胜,其核心优势是基于场景的获客能力,但在风控能力上较弱。例如,在行业规则、风险控制、信息安全、监管手段都还不尽完善时,“校园贷”等违规产品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事件,产生了比较恶劣的影响。
而银行虽然在场景和运营方面不如互联网金融机构灵活,但作为传统金融品牌,银行拥有着庞大的高质量数据,优良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广泛的用户基础。
“在这个优势基础之上,我们看到年轻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促使信用卡场景化运营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林德明指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信用卡客户主要呈现三个特点:客群年轻化、需求个性化、消费场景化。
具体来看,25岁-35岁的人群是信用卡的主力消费客群;与此同时,“二次元”、“单身主义”、“虚拟社交”等多元文化的兴起,让年轻客群呈现出与其他消费者截然不同的独特需求;而在消费行为上,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已经深深嵌入到衣食住行、美食团购、游戏娱乐等广泛的生活场景。
他表示,未来,银行等传统消费信贷机构想要在消费金融市场大有作为,必须把握好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具有鲜明个性化的信用卡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信用卡业务的结合,掌握快速获取用户和调高用户黏性的能力。
信用卡新规放权商业银行 为差异化竞争创造条件
201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信用卡滞纳金被取消,而是改为由银行收取“违约金”,发卡机构向持卡人收取的违约金和年费、取现手续费、货币兑换费等服务费用不得计收利息。这条新规被业内人士看作是新规中影响最大的一条。
对此,林德明表示,央行颁布信用卡新规,取消信用卡滞纳金,把更多自主权交给了商业银行,其目的在于促进市场经营主体差异化发展。
“总体来说信用卡新规把更多自主权给了银行,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也为银行间的差异化竞争创造了条件。”林德明认为,未来广发银行也会在费率差异化等方面有更多尝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产品和服务。
践行普惠:科技重构业务流程 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向推动下,普惠金融不仅是服务大众消费、创业和经营的重要议题,也是各领域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增长的新战场。信用卡与普惠金融业务拓展有着天然的契合度,银行业该如何践行普惠金融实践,服务实体经济,引导消费升级?
林德明表示,从信用卡的发展历史来看,信用卡最初其实并不是诞生于金融机构。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了招揽顾客,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从这一段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出,信用卡是诞生于消费者之中的,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林德明表示,对于普通百姓,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向银行借钱基本上只会发生在贷款买房的时候,而随着消费金融的发展与普及,国民开始贷款买车、装修、旅游、求学。
他指出,银行通过丰富的产品体系、优质的服务、稳健的风险管理,将金融服务的触角深入到居民衣、食、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推出多元化产品,满足老百姓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而在服务方面,银行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重构信用卡业务流程,不断降低金融业务的门槛。比如在办卡业务上,传统从申请一张信用卡到最后批核、制卡、邮寄差不多要一周时间,但是现在基于大数据、虚拟信用卡等技术,客户填写申请资料后3分钟就能快速得到审批结果。
“通过大数据赋能,银行可以快速匹配出客户的个人信息。”林德明表示,这种全新的发卡模式打破了客户办卡必须固定在诸如职场、银行网点等固定地点的约束,带给客户“随时随地办卡,即申即用”的体验,从而实现了普惠金融的目的。
来源:红网岳阳站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