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乡行“曼”记丨微纪录·将文化融入呼吸的平江长寿镇
2025-10-11 12:44:36 字号:

乡行“曼”记丨微纪录·将文化融入呼吸的平江长寿镇

9c14da8189a74c01825daf4e35dd2181.png

红网时刻记者 赵曼 陈砂 向小雨 蔡迎 岳阳报道

从岳阳市出发,穿过重重大山,我们抵达平江长寿镇时已是半上午。农贸市场的早市刚刚散场,买菜的人群渐疏,街口的车却不见少,街对面的商超和连锁店已经开门,各种吵杂声让小镇再次热闹起来。

“我们是平江的副中心呢!”街边商户向我们介绍起长寿,言语中掩不住的自豪。顺着街道往深处走,柏油路渐渐变成了石板路,两旁古楼栉比,飞檐翘角,木窗棂子雕着花,更显古镇韵味。

繁华之下,我们却看到另一个长寿。

白墙红线,占地16.95亩、三层楼的长寿镇图书馆坐落在老街东南侧,走进馆内,光从玻璃顶上透下来,落在儿童阅读区的彩色座椅上,是一般县城都少有的图书馆规模。

一个乡镇为什么会建这么大一个图书馆?“因为有需要啊!”馆长杨仁安给我的答案很实在,他从图书馆规划之初便参与进来,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熟悉得像自家的院子。

沙沙的翻书声,像春蚕啃叶,细细地响着。自今年4月开馆以来,已有4万余人次走进这里,图书馆虽以“长寿”为名,却温柔地覆盖了整个平江东片的乡野。

在图书馆二楼,张震藏书展览厅占据整层,杨仁安说这是特意设计的,张震将军是平江长寿人。展厅内,将军的书房被一比一复刻展出,两面书柜塞满了各类书籍,展柜内,泛黄的页面上清晰可见将军写下的购书日期,“爱看书”的将军形象在每一个细节处丰富,原来长寿镇的“爱书基因”有迹可循。

从图书馆出来,我们的采访车从城镇驶入乡间,在一处白墙绿窗的房前停下,陈柏青正和他的诗友们在屋里探讨最近的“新作”。

今年78岁的陈柏青,乡间行医三十余年,写诗三十年,“诗囊与药囊同行”是诗友对他的描述。

《山野樵歌》是他刚出的诗集,写的全是这山野之间的光阴。而像他这样的诗人,长寿镇还有许多。

今日的长寿诗联书画协会前身是曾经的“西溪诗社”,农民、教师、城镇职工都是协会中的一员,会员创作的300多期会刊从不同视角记录着长寿生活里的点滴。

“写诗也是健康的一副‘良药’,只要我能动笔我一直要写下去。”问起老人为什么喜欢写诗,陈柏青拿起刚刚写好的诗向我说道,写诗也让他把乡间的琐碎日子过得有滋味。

第二天一早,我们刚进入将军希望学校,就被教学楼里抑扬顿挫的早读声,像山间的溪流哗哗作响。

“诗词其实最开始都是韵律,孩子们读得多了,都会有自己的一个理解。”语文老师何超说道,两年前开始的全校统一诗歌早读,是该校“博文启智,咏诗明礼”校训的具体体现。

日积月累的浸润中,诗意在生长。

“他们写的都是我们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没有一些特别华丽的词藻,但是想象力很丰富,读起来是很有趣的。”从四年级开始,各班开始以小组为单元,学生自己制作诗歌小册,何超翻看这些青涩的手抄本,热爱诗歌的她总能被其中的闪烁文字打动。

除去老师身份,不管是自己读到的现代诗歌,还是孩子们作业本上的童趣想象,在何超看来,都像是给生活放置的“香氛”,柴米油盐的生活,加点诗,便不一样了。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在走廊里作最后的拍摄记录,刚刚课堂上安静写诗的小朋友们围过来,热情地与我手中的镜头打招呼,自信地向我介绍最近的写诗计划,一张张笑脸,灿烂又真挚。

“寻常日子,烟火人间,文化就在里边活着。”这段话正是我在长寿镇的感受,在这里,文化早已融入市井烟火,呼吸着,生长着,千载光阴凝作老街砖瓦里的温凉,唐时的月、宋时的风,依旧静静伴着这座小镇,过着每一天的日子。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向阳 赵曼 邓琴

报道团队:陈砂 向小雨 蔡迎 韩佳根 涂兆兴(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管娜(实习生)

设计团队:邓尧 蔡迎

来源:红网

作者:赵曼 陈砂 向小雨 蔡迎

编辑:刘良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