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9日岳阳讯(通讯员 李磊)若把大脑比作身体的 “总司令部”,那颈动脉就是向它输送养分的 “黄金生命线”。可一到秋冬,气温骤降让这条生命线变得格外脆弱 —— 当它被堵塞,“司令部” 就会因 “断粮断电” 引发脑梗死(中风),而藏在血管里的 “元凶”,正是很多人没放在心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0 岁后近半人有斑块,它是怎么 “长” 出来的?
你可能不知道,颈动脉斑块早已不是老年人的 “专利”:数据显示,40 岁以上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超 40%,60 岁以上几乎达到 100%。更危险的是,它就像血管里的 “隐形地雷”,一旦出现,往往意味着全身其他动脉也可能存在类似问题。
不妨把血管想象成一条光滑的自来水管:高血压像持续撞击管壁的 “高压水流”,高血糖像腐蚀管壁的 “酸性液体”,吸烟、熬夜、爱吃油炸食品则像不断倒入管内的 “油腻垃圾”—— 这些因素会慢慢磨破血管内壁,让血液中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趁机黏在破损处。身体为了 “修复”,会用钙质和纤维组织把这些垃圾包裹起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斑块,就像水管内壁结了层厚厚的锈垢,越积越厚,最终堵住向大脑供血的通道。
斑块不痛不痒?这些信号要警惕
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早期斑块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很多人都是体检做颈动脉超声时才偶然发现。但当斑块开始 “搞事情”,身体会发出明确信号。
导致血管狭窄时:可能出现反复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甚至白天犯困、手脚发麻,这是大脑供血不足的预警;
出现斑块破裂时:会瞬间形成血栓堵住血管,引发突发肢体无力(比如拿不稳筷子)、说话含糊不清、单侧眼睛突然看不清,严重时直接昏迷 —— 这些都是脑梗死的典型症状,一旦出现必须立刻送医!
斑块能缩小甚至消失吗?做好 3 步就够了
很多人查出斑块就慌了,“是不是早晚要中风?” 其实不用怕!研究证实,早期斑块只要干预及时,完全有可能缩小甚至消失,关键要做好这三步:
1、生活方式 “纠错”,从源头防斑块变大
吃对饭:每天至少吃 500 克蔬菜、200 克水果,用全谷物(燕麦、糙米)代替精米白面;做饭时油控制在 25 克以内(约 2 勺),盐不超过 5 克(约 1 啤酒瓶盖),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戒掉 “加速器”:吸烟会让斑块生长速度加快 3 倍,务必彻底戒烟;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建议饮酒者戒酒;
动起来:每周坚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每次 30 分钟,既能控制体重,又能让血管保持弹性。
2、管好 “三高”,抓住斑块逆转关键
控好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斑块的 “原料”,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 “他汀” 类药物将其降到 2.6mmol/L 以下,部分人甚至要降到 1.8mmol/L;
稳住血压血糖:血压最好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血糖空腹不超过 7mmol/L,餐后不超过 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避免忽高忽低损伤血管。
3、定期体检,给血管做 “年检”
首选颈动脉超声:无创、便捷,10 分钟左右就能看清斑块大小、是否稳定、血管狭窄程度,是排查风险的 “金标准”;
这些人必须每年检查:40 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史,或家族里有人患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千万别偷懒。
并非所有斑块都需手术治疗,这样处理最科学
稳定型小斑块:若血管狭窄不到 50%,且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只要坚持生活方式干预 + 必要时吃药,可有效控制斑块;
要警惕的情况:当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超过 70%,或斑块是易破裂的 “不稳定斑块”(超声提示低回声、表面不光滑),才需要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具体方案需专科医生评估。
秋冬是脑梗高发期,与其等发病后急救,不如现在就给颈动脉做次 “体检”。记住:一次简单的超声检查,就能提前发现脑梗 “种子”;积极干预,就能把风险扼杀在萌芽里。守护好颈动脉这条 “生命线”,就是守护我们的大脑健康!
来源:红网
作者:李磊
编辑:刘良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