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研学 |《洞庭自然课》第三期:探秘“地球之肾”!——岳阳湿地保护自然教育课走进洞庭湖博物馆
2025-10-17 18:42:36 字号:

研学 |《洞庭自然课》第三期:探秘“地球之肾”!——岳阳湿地保护自然教育课走进洞庭湖博物馆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7日岳阳讯(通讯员 张鸿)10月17日下午,洞庭湖博物馆数字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以“湿地保护・解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课在此温情开讲。岳阳市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米岳军担任主讲,为现场200余名游客和学生带来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湿地知识盛宴,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岳阳湿地的生态魅力,进一步筑牢湿地保护意识。

微信图片_20251017170435_1750_5.jpg

10月17日,洞庭湖博物馆数字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以“湿地保护・解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课在此温情开讲。

“湿地不仅是‘有水的地方’,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或人工积水区,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课程伊始,米岳军以《湿地保护法》中的定义为切入点,运用生动比喻,将湿地的形成逻辑归纳为“雨水积存”“河水漫溢”“地下水涌出”“蒸发缓慢”以及“植物蓄水”五种成因,并结合东洞庭湖、汨罗江湿地等本地实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在“湿地探索小知识”环节,主讲人通过展示岳阳市湿地分布图介绍道:“岳阳湿地总面积达2852平方公里,不仅是湖南省湿地面积最大的城市,更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并详细讲解了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等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6个省级重要湿地的生态特色,尤其特别强调了163公里长江岸线绿化带与铁山水库的生态功能,让听众深刻认识到岳阳作为“湿地之城”的独特优势。

微信图片_20251017170434_1748_5.jpg

讲解员热情讲解。

“湿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淡水库’‘基因库’‘碳库’和‘粮库’。”米岳军以“四个库”形象概括湿地与人类的紧密联系。他借助普利斯特利实验原理,阐释了湿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碳汇”功能;以白鹭、小白额雁、鸿雁等洞庭湖代表性物种为例,展现湿地作为“动物家园”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还列举了莲藕、藜蒿等湿地植物,以及白泥湖螃蟹、各类鱼虾等水产品,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湿地作为生态宝藏的实际价值。

课程并未回避湿地保护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讲人通过对比“保护”与“破坏”的不同后果,明确指出随意挖泥、丢弃垃圾、砍伐红树林、排放污水等行为对湿地生态的危害,同时传达了岳阳守护湿地的坚定决心:“目前,全市已建立46个湿地保护地,通过举办洞庭湖观鸟节、开展联合巡护执法、推进‘十年禁渔’、实施湿地修复等举措,持续为湿地生态保驾护航。”当提及2025年7月岳阳成功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位听众心中。

微信图片_20251017170434_1749_5.jpg

游客和学生们洞庭湖博物馆数字厅内进行观光。

“保护湿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的日常行动。”课程尾声,米岳军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从节约用水、绿色出行、不乱扔垃圾等小事做起,并邀请听众加入岳阳湿地守护团队,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社会实践。在他带领下,全体与会者齐声宣读湿地宣言:“以我之名,守护湿地!今日卫士,明日栋梁!”铿锵誓言,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态承诺。

课程结束后,游客和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一位外地游客张先生感慨道:“岳阳不仅拥有秀美的湿地风光,更有扎实的保护行动,‘国际湿地城市’实至名归!”

此次自然教育课是岳阳市林业局与洞庭湖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系列科普活动之一。讲座不仅普及了湿地的生态价值,展示了岳阳湿地保护的成果,更在公众心中播下了生态保护的种子。未来,双方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湿地科普活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为守护岳阳的绿水青山汇聚更多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张鸿

编辑:刘良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