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尹理 岳阳报道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145年前,左宗棠舆榇出关,进驻哈密凤凰台大营。新疆哈密与湖南岳阳两地从此结下了缘分。
145年后,清明前夕,哈密、岳阳两地跨越三千公里祖国山河,共同举办“共植左公柳,同铸中华魂——左柳怀乡”主题系列活动,在缅怀民族英雄左宗棠的同时,共同续写爱国主义精神新篇章。
以“柳”为媒以“土”为证 湘哈共叙左公情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1874年,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收复新疆,沿途种下柳树,不仅防风固沙,成为他爱国精神与坚韧意志的象征,也成就了“左公柳”的百年佳话。
哈密市向岳阳市捐赠“第三代左公柳”。
4月1日,哈密市将“第三代左公柳”幼苗赠予岳阳。“这不仅是树的移植、精神的扎根,也是两地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感念。通过共同缅怀左宗棠,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厚植家国情怀。”岳阳市政协副主席高鸽子表示,“疆三代”柳树苗回到左公故里,将栽种在左宗棠学校和左宗棠故居柳庄,与大西北数千里外的新疆哈密百年古柳遥相呼应。
以“柳”为媒,以“土”为证。感念左公家国情怀,续写两地深厚友谊。
当天,哈密市还将一捧取自左宗棠当年在哈密凤凰台大营驻地的故土赠送给湘阴。“当年左公带着湖湘子弟的忠勇西出阳关,今天我们把这片他守护过的这捧热土带回湘阴故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郝常立动情地说。
“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实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密码。”郝常立介绍,一株柳、一抔土,连起了过去与现在,也将两地联系了起来。它们跨越千里,不仅是实物的交接,更是文化与精神的深情传递,让左宗棠的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激励着两地人民携手共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不懈努力。
共植左公柳 庚续民族情
昔日,左公舆榇出关,收复新疆,沿途留下三千里左公柳。
如今,这些柳树在哈密已繁衍至第三代。4月2日,20株“第三代左公柳”幼苗满载着哈密人民的深情厚谊,跨越千山万水,从东天山脚下来到南洞庭湖滨,并于湘阴扎根。
哈密、岳阳两地相关负责人共植左公柳。
在湘阴左宗棠学校和左宗棠故居“柳庄”,哈密、湘阴两地相关负责人和学生代表一起,共同栽种“第三代左公柳”。活动现场,大家一起拿起铁锹,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植入土中,培土、浇水,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左公精神的敬仰和传承的决心。“这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湘哈两地情谊的延续,是左公精神的传承象征。”哈密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钟锐钧感慨地说。
在柳庄,哈密市左宗棠研究馆工作人员给学生上主题为“左宗棠和哈密”的思政课。
随后,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工作人员还为在校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课。“今天我在左宗棠故居讲述左宗棠与哈密的故事,是一种既熟悉又新奇的体验。”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馆员 张琪说,虽然平时她的工作就是与大家分享左公和哈密的故事,但走进左公故居,与左公家乡人讲述左公伟大的一生,却也是头一遭。“在湘阴,当我面对这片孕育了左公精神的文化土壤时,明显感受到一种更深邃的‘寻根’氛围。”
“这些来自天山脚下的左公柳幼苗在校园里扎根,让我感觉历史与现实紧紧相连,也感受到自己身上多了一份传承精神的责任。”左宗棠学校八年级学生张哲轩在参加完活动后告诉记者,作为左公故里的家乡人,虽然早已熟知左公柳的故事,但参加这次植柳、思政课的活动,自己思想上又得到了洗礼。
4月3日,两地相关负责人还到左宗棠墓进行祭扫,在深切缅怀左公的同时,赓续左公爱国主义精神。
“如今,‘左公柳’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也串起了湘哈两地的千里家国情。”湘阴县左宗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易小武介绍,湘阴县是左宗棠的故乡,而哈密则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要地、善后治理的驻节之地,两地因左宗棠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更是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传递,也让哈密与湘阴在左宗棠文化的纽带下,联系更加紧密。今后,新疆哈密与岳阳湘阴两地将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左宗棠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与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新平台,展现新作为。”易小武说。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尹理
编辑:韩佳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