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岳阳自贸五年磨一剑:“内陆”化通途 “临港”链全球
2025-09-24 20:42:17 字号:

岳阳自贸五年磨一剑:“内陆”化通途 “临港”链全球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魏麒安 岳阳报道

22.jpg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

九月,岳阳城陵矶港的汽笛声在初秋的长江上回荡,仿佛为一段不平凡的航程吹响纪念的号角。

五年前的2020年9月24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在这里揭牌,19.94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赋予“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打造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的国家使命。

彼时,外界对这座中部内河港城寄予厚望;五年后,一组组跃动的数据、一条条通达的航线、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产业园,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这里不仅“试”出了制度新篇,更“闯”出了产业高地,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对接世界的闪亮门户。

五年时间,在长江奔流中不过一瞬,却足以让一片滩涂变身创新热土。62项“首提首创首批”制度成果、88项改革试点任务、2445亿元累计进出口额、6159家新设企业、12家“三类500强”项目……

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字,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一次拥抱长江、走向全球的主动突围。岳阳自贸片区用“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执念,把改革写进了每一道码头岸线、每一张报关单、每一座厂房穹顶,让“内陆”不再是封闭的代名词,让“临港”真正贯通南北、连接东西。

微信图片_202505221026213.jpg

湖南城陵矶国际集装箱码头。

让内河港拥有“沿海身份”

故事的开篇,始于港口。长江中游的港口长期面临“内河运费计入关税”的共性难题,内陆企业需承担比沿海更高的税负成本。岳阳片区把目光瞄准这一“硬骨头”,在全国首创“内河运费不征关税”机制,将内河段运费从完税价格中扣除,直接拉平了内河与沿海的关税起跑线。

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293家企业、7923票报关单享受红利,累计扣减运费1.71亿元,为企业节约税款2056万元。2024年,这项改革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岳阳经验自此走向全国,惠及内河。

长江奔腾不息,创新永不止步。片区紧扣国家战略,以港口为题,以创新破题,构筑起产业开放的“强磁场”。

“组合港”模式让岳阳港与武汉、九江共享“一个港、一次通关”,通关时间缩短3天以上、费用下降30%;全国首个“内陆港口进口集装箱货物作业标准”让装卸效率提升至30标箱/小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特别是全国首倡的“长江经济带物流通道联动发展模式”,将长江沿线铁路、港口、物流机构与政府联成一体,构建共建共享的开放通道,跨区域多式联运的一体化模式,显著提升长江沿线港口货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换效率,是岳阳贯彻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践答卷,获评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

制度创新像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是航运、贸易、产业的层层涟漪。如果说港口是岳阳自贸片区的“引擎”,那么贸易便利化就是源源不断注入的“燃料”。

21.jpg

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

过去,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进出区申报项目曾达20项,车辆排队常达半小时;如今,片区全国首推“优化进出区管理新模式”,申报项缩减至6项,车辆30秒即可通行。看似简单的“秒放”背后,是海关、港口、企业数据壁垒的打通,是“内外贸一体化”在长江中游的率先落地。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餐桌上的“药食同源”调味品——进口通关时间从15天压缩至2天,年节省仓储费800万元;浏阳烟花出口搭上“集成式服务”快车,物流成本最高节省70%,一年新增1000标箱。制度创新的“岳阳方案”让货物跑出了“加速度”,也让企业搭上了“顺风车”。

制度红利催生的千亿产业带

当制度优势逐渐显现,产业图景便水到渠成。岳阳片区未走“拼优惠、拼地价”的传统路径,而是把制度红利转化为产业引力,围绕航运物流、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方向,构建四大主导产业版图: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港口物流、电子信息。

紫光6.jpg

新紫光集团。

紫光建广半导体科技园、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空天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相继崛起,12家“三类500强”企业、227家年纳税百万以上企业纷至沓来。新紫光集团深度绑定,计划落地超400亿元项目,中部最大“半导体+绿色智能计算”基地呼之欲出;汇川技术填补湖南伺服电机空白,客户名单里赫然列着比亚迪、宁德时代;海铭德遥控器订单量全球第一,2025年上半年产值增长27%;全链金融支持让区内企业知识产权变现1.69亿元,中创空天拿下航天领域“国之重器”。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攀华400万吨新型薄板、岳纸70万吨文化纸等百亿项目投产,一条“前港后仓、多式联运”的物流体系把东盟冷链班列、中老泰专列、海参崴直航航线串珠成链,城陵矶港跻身全球内河百万标箱枢纽大港。

微信图片_202506101627444.jpg

数智法务园。

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最终要落到企业“获得感”上。岳阳片区把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对标国际一流,构建“简、快、全”服务体系:企业设立环节实现85项省级权限“一枚公章管审批”,“审批环节专家全程陪跑”,“拿地即开工”时间压缩至2个月;经营环节,“股、贷、担、抵”全牌照金融支持体系,累计帮助企业融资超200亿元,百亿级产业基金、1200亿元外贸供应链融资、9000万元信贷风补资金、2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资金池精准服务;保护环节,国际商事巡回法庭、自贸法庭、“小额债权诉源智理”闭环服务,平均办案时间压缩90天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片区把改革触角延伸到区外,与华容、临湘等协同联动区共建“飞地经济”,汇川技术15个配套项目、中非工贸产业园12家林木加工企业、2亿元外贸供应链融资、1.2亿元跨境电商数据共享,推动“区内龙头”与“区外配套”协同发展,产业链如长江之水,串连周边。

内陆港的“朋友圈”开到非洲

开放平台的能级决定了区域经济的高度。五年来,岳阳片区整合“三区一港五口岸”九大国家级平台,岳阳城陵矶综保区自2021年起更跃居“中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A类,成为湖南首个获此殊荣的综保区。

外贸规模随之水涨船高,2024年进出口总额478.8亿元,对非贸易达13.3亿元;2025年上半年,对非贸易总额6.31亿元,同比增长176%,跨境电商、木材、橡胶外贸额分别增长199%、76%、45%。

当货值以亿元为单位刷新记录,当“湖南造”通过城陵矶港发往全球,事实证明,内陆城市也能拥有“世界级”的流量入口。

微信图片_20250924144656_79_475.jpg

岳阳自贸区数字经济产业综合体。

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总部基地开园,3亿美元海外投资落地科特迪瓦、坦桑尼亚,全球单体产能最大天然橡胶加工厂、坦桑尼亚葵花籽油厂、柬埔寨橡胶厂构建起“海外初加工+海外仓+国内精加工+全球贸易”的全链模式,实现进口芝麻、出口工程设备“易货贸易”1400万元。

岳阳,这座因水而兴的古城,如今因开放焕发新活力。

经济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五年来,岳阳片区GDP、税收、外贸年均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分别达44.8%、198.3%;累计设立企业6159家,市场主体数量实现快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增长不仅有速度,更有质量:2025年上半年规工增加值104.8亿元增长13.3%,固投129.84亿元增长10.7%,“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双轮驱动格局愈发清晰。

五年积势点燃新一轮改革引擎

站在五周年的历史节点,岳阳自贸片区没有放慢脚步,而是擘画“再出发”的发展蓝图:聚焦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规则,加快集成性、差异化创新,做亮港口创新品牌;国家级制度成果;聚焦“一主一特”产业,发展临港经济,加快打造以新紫光为核心,汇川技术、中创空天等为支撑的“1000亿级绿色智能计算产业集群”,打出通江达海城陵矶港和先进制造产业高地“两张名片”;发展开放型经济,3年内外贸进出口额冲刺800亿元,对非贸易破500亿元;加密城陵矶航线,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多式联运,着力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在华容、临湘等地打造百亿级“飞地”产业……一张更高水平开放的“施工图”徐徐铺展。

长江奔涌,不舍昼夜。五年间,岳阳自贸片区从“试验田”走向“高产田”,从“内陆港”迈向“枢纽港”,让制度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港口、产业、城市在开放中融合共生。

未来,这片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热土,将继续以制度型开放为帆、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桨,在长江黄金水道上乘风破浪,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贡献更强有力的“岳阳力量”。

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新的发展故事已在港阔水深之处启航。

来源:红网

作者:魏麒安

编辑:刘良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