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叶芬 通讯员 兰萍 岳阳报道
8月18日,临湘浮标产业园仓库里,李如意指尖捏着浮标一寸寸仔细查验,合格产品依次归入标签框。从2012年的拣货员到如今的仓库经理,她的月薪从3800元涨到了9000元。
“以前困在家里照顾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丈夫跑货车常年在外,哪敢想有份能顾家的工作?”她摩挲着浮标,眼里满是暖意,“这手臂长的物件,真解了我的愁。”如今已成年的女儿,跟着李如意在仓库,通过固定路线完成基础拣货工作。“孩子能自食其力,比啥都强。”李如意眼里泛起了光。
临湘浮标。临湘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根改变李如意家庭命运的浮标,正是打开临湘民生致富门的钥匙。三十年光景,它从湘北小城的手工作坊,成长为占据全国80%市场份额的产业集群,书写了“小物件”撬动“大民生”的传奇。
浮标产业撑起的就业“大盘子”
在临湘市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的数据库里,浮标产业的发展曲线格外亮眼:2024年,临湘市浮标产业年产浮标超2亿支,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产值突破40亿元。这个从早期的“折苇作标”生长起来的产业,如今已是临湘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产业的根基在人。临湘全市(钓具)浮标产业从业人员达6万人,其中多数是周围乡镇的劳动力,成为当地民生最实在的托底。浮标小镇产业园的职工分布图与困难户名单存在一定重合率,不少困难家庭通过在产业园就业改写生活。
民间艺人钓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选料、切割、打磨、上漆、等十余个工位井然有序。“每个工位基本上都是老师傅了,在这里干了至少四五年。”董事长助理陈丹介绍,公司300余名员工,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既有月薪过万的纳米材料研发工程师,也有计件算薪的包装工。
钓具(浮标)产业除主体产业链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外,其辐射带动的间接就业也涵盖产业园周边。周围超市收银员、餐馆服务员、快递员等岗位中,70%的服务对象是浮标产业从业者,一个围绕浮标产业的就业生态圈已然成型。
浮标单品串起的产业“集群链”
临湘浮标小镇产业园展厅里,展品记录着产业升级轨迹:从上世纪90年代的芦苇手作浮标,到2000年代的塑料浮标,到2010年代的纳米材料浮标,再到如今搭载传感器的智能浮标,完整产业链已涵盖原材料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电商销售全环节。
临湘浮标小镇产业园展厅。王宇 摄
湖南省池海浮标钓具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里,一台机器可同时打磨40支浮标,曾经需要30人值守的打磨车间,如今仅需2人监控设备运行即可。打磨过程中,设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浮标的尺寸与光滑度,一旦出现偏差便自动调整,确保每一支浮标都达到高精度标准。车间内,各类自动化设备高效协同,从选料、切割、成型、打磨到上漆、标尾粘贴、质检,各环节紧密衔接,构建起流畅的智能生产线。从人工手作到自动化生产,“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产业发展标杆。
核心产业的创新升级,催生了庞大的“钓具生态”。在浮标小镇产业园,不仅生产浮标,还聚集了20余家钓具配套企业,形成鱼竿、鱼钩、钓线、钓箱等完整产品矩阵,涵盖浮标、钓竿、饵料、假饵、子线等多种系列,开发出4000多个品种。
临湘市浮标小镇电商物流园。陈思汗 摄
“是浮标产业带活了其他钓具。”陈丹回忆,以前民间艺人钓具有限公司只做浮标生产销售,看到钓友对一站式采购的需求后,果断转型升级,以浮标产品为主做综合钓具,从浮标、饵料到鱼护、钓伞,900多种产品中,有200多种能在临湘本地完成生产。如今该品牌已入驻全国800多家渔具店,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根浮标带活一个产业集群”的蜕变逻辑——既守住“专精”的根,又打开“多元”的路,让老产业在创新中永葆生机。
浮标效应带动的服务“生态圈”
随着浮标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与之配套的服务业也应声而起。全市从事钓具电商的商户超过900家,2024年线上交易额超45亿元,电商发货量位居湖南省特色产业第二,抖音平台浮标类目销售额全国第一,全年快递发货量超过8000万单,极大带动了物流行业发展。
在整合“四通一达”快递资源的同时,产业园还开办了自己的物流公司。“现在产业园几家龙头企业合资创办了本土物流公司,方便我们这些发展电商的企业优化销售全流程,物流成本也成倍缩减。”湖南万峰钓具董事长陈导说道。目前,临湘产业园专门开通了自己的物流线路,全国主要城市可实现48小时送达,后续将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投入近500万元,将云仓拓展至10000方,全力压缩物流成本。
临湘浮标特色小镇。舒学海 摄
更令人惊喜的是文旅融合的新图景。规划建设的“中国浮标特色小镇”,浮标主题民宿、垂钓体验池错落有致,从建筑外观到空间装饰都展现着钓鱼特色,成为展示浮标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依托大型垂钓赛事,吸引众多钓鱼爱好者齐聚小镇。2024年,第二届“临湘浮标杯”·双11金秋垂钓大赛活动期间,全网总流量超20亿次,浮标小镇接待游客60万人次,收入超1100万元,全力打造了“临湘浮标,游钓天下”的特色产业地标,让钓具产业与城市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体育+文旅+产业”的融合能量,让浮标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成了串联经济、文化、民生的纽带。
从芦苇杆到智能钓具,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集群,从散客垂钓到国字号赛事,临湘浮标,这根“小物件”让这个湘北小城一步步找到了产业突围的新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叶芬 兰萍
编辑:魏麒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