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平
在洞庭湖平原的金色稻浪间,一场科学与实践深度拥抱的好戏正在上演。7月3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谭支良,党委委员、研究员周传社,屈原管理区党委书记向科军等,共同见证了这一“院地合作”的重要时刻。在签约之前,研究所代表团便已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卓丰种养专业合作社、金浪智慧农牧有限公司等,零距离了解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的运作情况,力求通过科研与产业结合,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科学研究最终应该服务于人,服务于民众的美好生活。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正是科研机构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的又一次落地。回顾双方合作的历程,脉络清晰可循:从今年4月共建“秸秆饲料绿色循环企业”,到5月在滨湖水牛保种扩繁及秸秆“两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利用领域深化合作,再到如今战略协议的正式签署,每一步都彰显着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科研不能脱离实际,必须深入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通过实验验证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唯有根系坚韧地扎入乡村沃土,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意义,才能为人民福祉筑牢根基。
这种“深扎”的姿态,正是为了破除长久以来横亘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之间的无形高墙。屈原管理区的实践,核心就在于主动拆除藩篱,让科研直面泥土中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正如签约前的实地走访所体现的,专家团队深入金浪农牧的智能化养殖现场、荷花村的镉低积累稻田,针对“秸秆何处去”“水牛如何养殖”等现实困境,提出了“2-3年组建专业收贮队”等务实方案。正是这种“想到一块、干在一起”的实干姿态,使技术不再是悬置的图纸,而转化为解决农业难题的利器。向科军在致辞中称,此次合作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屈原管理区将全力推动协议落地,正是对这种“接地气”科研精神的坚定回应。
更为可贵的是,“屈原模式”以科技为纽带,编织了一个融合共生的绿色产业生态链,用“循环”激活了田野的无限“生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本地农牧企业的合作,巧妙地将秸秆转化为滨湖水牛的优质饲料;而研究所专注的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更与省农科院的粪污还田技术形成闭环——牛粪滋养稻田,镉低积累水稻又为循环提供优质原料。谭支良提出,要“围绕集约农业发展方向,推动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这种精心构建的“稻—牛—田”闭合循环,不仅有效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更培育了“滨湖水牛”特色品牌,让科技真正成为撬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点。
“屈原模式”的成功探索还揭示了一个道理:农业科技攻关绝非单一主体能独力完成,其动力源于“协同”构建的“政产学研用”发展共同体。此次签约仪式上,周传社详细介绍了双方在产业赋能、平台共建等领域的合作规划。协议的签署,正是政府(屈原管理区)穿针引线、积极创建国家农高区,科研院所(中科院亚热带所)攻坚秸秆利用、水牛品种改良等关键技术,企业(金浪智慧农牧等)承接转化、开拓市场,多方协同发力的成果结晶。这种深度的协同机制,不仅整合了科技、资本与土地等关键要素,更形成了一套“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的务实体系,让创新的活力在广阔的田野上自由奔涌。
当稻浪翻涌的试验田化作丈量科技创新的鲜活标尺,当科研工作者的裤脚浸满泥土芬芳,当实验室的数据在沃野间结出累累硕果,我们方能真切触摸到科技惠民的磅礴力量。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掀开了院地协同创新的崭新篇章,更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在乡村热土中蓬勃生长。愿这“深耕泥土”的科研信仰,在更辽阔的乡村版图上燎原成势,让每一穗稻谷的饱满、每一头耕牛的强健,都成为镌刻于山河间的生动论文,汇聚成科技反哺民生的汩汩清流。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刘良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