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曼 岳阳报道
身为土生土长的岳阳人,无数次驶过洞庭湖大桥,湖光山色、茵茵芦苇早已是刻入骨髓的寻常。原以为对这片水域的熟悉已至深处,却在一场剧演中,被司空见惯的洞庭湖与湖中人所深深触动。
7月19日,我参加了《洞庭幻境》《今上岳阳楼》联合媒体见面会。走进《洞庭幻境》,以“客人”身份坐在渔家板凳上,听“老枪叔”一家讲“飞飞”的故事,在“起鱼节宴”里沉浸式感受洞庭湖的“美与伤”,恍然惊觉:对家门口的江湖,我竟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渔家院落。
渔家院落里,我成了“自家的客人”。
踏入剧场,脚下木板吱呀,池塘荷叶轻摇,带水汽的风拂面而来。电视剧里的渔村画面瞬间变得真实可感。剧目开场,归家的“水伢子”热情邀我至船屋作客。“枪婶”一声岳阳方言的“呷茶不咯”,我自然接过粗瓷碗盛的姜茶,熟悉的咸辣豆子茶味涌上舌尖。
表演现场。
无边界的互动里,我是故事的一部分。
“老枪叔”气冲冲归来,将收缴的“迷魂阵”渔网摔在地上,向客人数落放网人的不是。一番家常后,“水伢子”抓住母亲“喝的水要从岸上买”这句话,把话题引向“劝父上岸”。作为“客人”,我们也卷入“劝导”队伍,七嘴八舌说起“岸上的好”。
“老枪叔”与“枪婶”。
两个“飞飞”的故事,让我湿了眼眶。
“爸,大家都上岸了,岸上生活好。”“岸上再好,我也要留这儿等飞飞。”“飞飞只是只鸟,你怎能……”“它只是一只鸟?!”父子冲突陡然升温。我手中茶碗猛地一晃——原来“飞飞”不单是鸟,更是多年前为救这只鸟,不幸被“迷魂阵”困住溺亡的女儿!年复一年,“老枪叔”守在湖上,对着救下的候鸟呼唤女儿的名字。又一年汛期,受伤的“飞飞”奋力拍打着翅膀, 惊醒了沉睡的渔家人……人救了鸟,鸟也救了人。
“现在你说,飞飞还只是一只鸟吗?”“老枪叔”声音颤抖。几片羽毛自屋顶鸟窝飘落,时间仿佛凝固。身旁的小朋友悄悄抹泪,我的眼眶也阵阵发热,不知不觉中泪水噙满了双眼。
一场“无鱼”的“起鱼节宴”,我读懂“守湖”。
跟随“枪婶”穿过船家,步入“起鱼节宴”剧场。270度环幕营造出逼真湖景:波光粼粼,芦苇摇曳,远处渔歌悠悠,瞬间置身洞庭湖畔。守护洞庭湖的渔民们满怀期待收网,却仅得一鱼。一番争论后,他们决定放生。这场“无鱼之宴”,直白呈现了洞庭湖曾面临的生态困境。
“起鱼节宴”表演现场。
“我们都是洞庭湖的伢子!”困境当前,渔民们决心换种方式守护——上岸!上岸守护候鸟,守护江豚,守护湖清水净。
走出剧场,阳光炽烈,湖风潮气依旧扑面。从“幻境”中回神,剧场的点滴细节仍在心头萦绕。它将湖区人血脉里的江湖气拆解、揉碎,融入故事。纵然生于斯长于斯,这场“幻境”仍让我更深刻地读懂了家门口的水、岸边的人,以及岁月深处那份深沉的爱与坚守。
“起鱼节宴”表演现场。
城市的风景可以定格,城市的故事却难尽述。
一座城的动人之处,绝非简单光影或自说自话的表演所能道尽,而是走进烟火深处,用乡音娓娓道来的、关于热爱的真实故事。这亦是《洞庭幻境》的“幻术”所在——它能用本地人“看腻了”的风景,直抵人心。
“起鱼节宴”表演现场。
这座“江湖之城”,正需要这样一个载体,把江湖故事讲得深切动人。这不止于宣传,更是湖区人与自然精神的传递。
想起不久前,外地同学还在问我岳阳的游玩攻略,除去登楼赏湖,我想我会推荐他进入这个“幻境”,换个角度重新认识“八百里洞庭我的家”,聆听那些属于我们家乡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赵曼
编辑:刘良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