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岳阳市林业局联合洞庭湖博物馆开展《洞庭自然教育课》。
红网时刻新闻7月28日岳阳讯(记者 叶芬 通讯员 郭晴)麋鹿是我国特有珍稀动物,被誉为“东方神兽”,然而100多年前却在故土绝迹。1985年,麋鹿作为濒危物种回归中国。2025年7月27日,岳阳市林业局联合洞庭湖博物馆开展《洞庭自然教育课》,首堂课由扎根洞庭湖10年的“麋鹿博士”、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宋玉成带领现场观众探寻麋鹿的前世今生,讲述了麋鹿如何在神州大地上从绝迹到繁盛的传奇历程。
首堂课由扎根洞庭湖10年的“麋鹿博士”、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宋玉成带领现场观众探寻麋鹿的前世今生。
当天的《洞庭自然教育课》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麋鹿的故事吸引而来。宋玉成以“麋鹿的前世今生”为主题,从麋鹿的分类地位、麋鹿的起源和分布,麋鹿的生活习性、麋鹿的回归之路及繁盛之路、麋鹿的回归启示等方面,引领观众近距离了解这一神秘物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以及背后的生态和文化意义。
课堂上,“麋鹿为什么被叫做‘四不像’啊?”“麋鹿具有这些特征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接连抛出,引发观众热烈讨论,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麋鹿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太有趣了,原来麋鹿的粪便是这个样子的,书里根本没见过。”“雄性麋鹿的年龄居然能通过头上的角来辨别!”……这场生动有趣的自然课堂持续激发着台下观众的兴趣,现场情绪愈发高涨。
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岳阳楼区站前小学三年级学生刘一一听完《洞庭自然教育课》后,她说:“我很喜欢麋鹿,以前只在课外书上看到过,今天收获很大。但是我觉得还不够过瘾,要是能近距离看看麋鹿、摸摸它们的毛发,肯定更开心。”
市民许建武表示,这次是特地带着孩子来洞庭湖博物馆,孩子平日里就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洞庭湖博物馆开馆后一直想来,这次看到有公益课堂,二话不说就带孩子来了。“《洞庭自然教育课》把洞庭湖的自然知识搬进博物馆,加上馆内陈列氛围,让孩子特别着迷,这次真的是收获满满。孩子跟我说下次还想来沉浸式体验《洞庭幻境》5D剧场呢。”许建武笑道。
《洞庭自然教育课》由岳阳市林业局联合洞庭湖博物馆共同打造,定位为“每月一课公益研学课堂”。岳阳市林业局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科普讲师团,将围绕麋鹿、候鸟、湿地保护等主题开展授课,把洞庭湖的“大自然课”搬进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洞庭湖生态,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地球家园的重要性,激发大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岳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设《洞庭自然教育课》,旨在探索洞庭自然教育实践路径,结合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契机,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同时,持续搭建合作共建共享平台,完善协同合作机制,深化湿地城市研学路径探索。
来源:红网
作者:叶芬 郭晴
编辑:刘良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