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而读
陈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写于1378年的劝学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话,讲述他自幼十分好学,苦于家庭贫寒没书,便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来读,约定日期送还的艰苦经历。
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指出,“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去读。这一点,古往今来,很有相似之处。其中缘由也很简单,对于自己的书,因为随时可以取来阅读,心里没有紧迫感,总想着来日有空时再读,便耽搁下来、束之高阁了。反之,对于借来的书,担心主人随时可能索回,必然抓紧时间,刻苦阅读,收效反而较多。
在阅读上,我虽然没有经历宋濂那般艰辛,但也有袁枚那种体验。由于喜欢看书,前几年,曾心血来潮买了一大堆书,如《基因传》《墨菲定律》《逆向创新》《数学之美》《生活的艺术》等,要么是网上推荐的畅销书,要么是被书名诱惑的图书。买来之后,粗略翻阅,觉得不太喜欢,有的甚至看都没看,便丢在一旁置之不理了。相反,在岳阳市图书馆借阅的《好好学习》等书,却读得很认真,收获很大,颠覆了我的一些认知。
比如,阅读。生活中,包括自己在内,大多数人以为阅读的书籍越多越快就越好,往往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我们阅读时,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受启发的内容,只是在书上随手画线标记或者摘抄一些有用的语句,过后不久,便把书中内容忘得一干二净,还自诩内化成能力了。实际上,这是一种低效落后的阅读,有效的办法是,对读到的新内容进行思考加工,将其与自己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形成新的记忆,转化为新行为的暗示。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又如,天赋。贝多芬具有音乐天赋,创作了《欢乐颂交响乐》《田园交响乐》《命运交响曲》等作品;米开朗基罗具有雕塑绘画天赋,创作了雕塑《大卫》《哀悼基督》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作品……他们天赋异禀,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宝贵财富。这也引发了我对天赋的好奇。作为普通人,我们有没有天赋,怎么寻找天赋?在《好好学习》一书中,作者结合自身经历,阐释了对天赋的认知,介绍了寻找天赋或具有比较优势的方法。“天赋不是神奇的能力,不是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天赋,是你自然投入而熟视无睹的事情,是你不由自主,理所当然去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对别人来说是工作,对你来说是乐趣与喜爱。”对于如何找到天赋或优势,作者指出,“找不到天赋,兴趣凑。”怎么寻找兴趣?观察和记录下自己那些“忘记时间流逝,特别快乐”的事情,那里面埋藏着你的兴趣。同时,他还引用了《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
《好好学习》书中还有许多令人深受启发的观点。“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悟。”“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是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一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二是大量持续地练习。”
在阅读这本书的那段时间,我被书中的智慧深深吸引,不厌其烦反复地读。两个月的借阅期满后,头一天下午,我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下班前将其归还,藏于一个不易让人发现的角落,次日一早又迅速借出阅读,生怕被别人借走,甚至一度还产生了舍不得归还的想法。后来,我想,这是一本好书,得让更多的读者遇见它、阅读它,便欣然归还,并想方设法找来电子版本,积极推荐分享给有缘人。
如今,借书而读,已成为我阅读生活的一种常态。
(作者系中国石化湖南石化公司员工、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陈樟文
编辑:钟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