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梁焕鑫 曹金鑫 俞洞波
“滴滴……”3月10日一大早,几声喇叭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湘阴县三塘镇民岳村村民黄刚强赶忙打开“田间冰箱”,搬起藠头往外走。一袋袋新鲜藠头,将搭乘车辆销往全国各地。
黄刚强家里的“大冰箱”,正是2020年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建立的农村冷库。收获的农产品就地存放,在节省运输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损耗、增加收益。
近几年,湘阴县不断完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不仅鲜了市民的“菜篮子”,更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实现生产消费“双升级”,农民市民“两受益”。
田间冰箱“立”起来
2016年,黄刚强回乡创业,流转100多亩土地种植藠头。前几年,虽丰收不少,却利润不多。
“藠头在每年六月收获,家门口没有冷库,只好送到长沙储存。”黄刚强算了一下,“藠头还没进入市场,仓储物流费就达到270元/吨。”成本太高,利润一直上不去。黄刚强的烦恼,反映出农产品流通的第一块短板——保鲜预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0年以来,湘阴县聚焦群众需求,在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低温冷藏库、通风库,把仓储保鲜设施建到田间地头,农民种植的藠头、蘑菇、辣椒等农特产品收获后,经过分拣、清洗、包装进入冷库存放,锁住了新鲜,保证了品质。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227个冷链设施,覆盖14个乡(镇)、54个行政村,总容积达7.93万立方米,库容超过1.75万吨。冷链设施投用后,时令蔬菜通过冷链物流销售到全国各地。三塘藠头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漂洋过海闯入了国际市场。
农特产品“鲜”起来
杨林寨乡王家河村,以种植食用菌和蔬菜为主。村民陈立辉利用本地产业优势,成立湘阴县耀威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该合作社2023年筹资160多万元建设了低温冷藏保鲜库。农副产品经过分拣、包装、制冷存放,鲜度指数由0.65提高到0.85,存储保鲜时间达半年以上,每斤能多卖1—2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口感提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新鲜农产品往往更受市场青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县安装信息采集系统、智慧冷链远程收发系统67套,通过搭建服务咨询‘局域网’,指导各类农产品不同保存方式、温控区间,形成了冷藏保鲜和多元销售的全程供应链”。
冷链设施让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优的质量、更鲜的口感,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几年来,全县冷链农产品销售额快速增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已成为湘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稳定器”。
乡村百姓“富”起来
上午七点,杨林寨乡宗师潭村平菇大棚里热闹非凡,十几名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打包,送入冷库储藏。
“我今年包了12个大棚”,村民陈嗲嘴角掩不住的喜悦,“一个大棚的产量在一万斤以上,市场价2—3元一斤,比外出务工赚得多哩!有了冷藏库后,降低了损耗,每吨还能多卖四五百。”
2023年,宗师潭村建设42座大棚用于平菇种植,不少农户像陈嗲一样加入其中,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新增63000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冷链设施的投用,让群众的生产更有保障,也让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日益提升。4年间,全县食用菌种植由900万棒增加到1600多万棒,樟树港辣椒种植面积从2万亩增加到3万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从7个增加到13个,新增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开年后,我们与村民共商发展计划”,村支书张建宏说,“大家看到平菇长势喜人,腐损率不断下降,要求再建400座大棚,扩大种植规模”。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乡民富。县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智能化驱动上发力,强化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推动冷链物流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升特色农产品产业竞争力,把这项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做到群众心坎上。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作者:梁焕鑫 曹金鑫 俞洞波
编辑:钟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