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挥师新疆时,途经西北大漠,见此地植被稀少,风沙袭人,满目荒凉,一路动员军民修路植树。三千里戈壁古驿道从此杨柳葱茏,碧波荡漾,后人称之为“左公柳”。左宗棠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平定太平天国、创办船政、治理陕甘、戡定西陲,抗击法寇、保卫台湾,功勋卓著,却一生勤俭为公,散尽家财,回馈于民,被林则徐、梁启超誉为“绝世奇才”“五百年来第一人”。“左公柳”之清廉品格为世人称颂,所传承的爱国精神与廉政观,是湖湘文化之瑰宝。左宗棠整饬吏治、齐家治学的故事更是广为传扬。清代诗人杨昌浚挥毫写下“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名句,赞其豪迈、亲民的湘军气质。而青青左公柳,作为左宗棠精神文化的象征,也于今年十一月从甘肃肃州启程,回到左宗棠胞衣地湘阴柳庄。左公柳,历百年风雨,经历史沧桑,依旧清风浩荡。
行善广惠 亲民爱民
湘阴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临洞庭湖,南接省会长沙,湘资沅澧四水在此交汇,因水系发达,交通便捷,自古人文荟萃,是湖湘文化重镇。出身书香世家的左宗棠,自幼读书习字,有神童之称,却因灾荒、家道变故及各种原委,科举之路屡屡受挫。道光十八年,左宗棠会试落第,从京城返回湖南老家,身上没有半文钱。京城朋友得知,资助文银三百两,将其送至城门外。漫漫归途中,天寒地冻,黄沙席卷。行至僻静处,见一老妇往树上悬挂绳索,欲寻短路,急忙将其救下。老妇泣诉,因家中债台高筑,被逼得走投无路,这才有了轻生之念。左宗棠抚须长叹,把包袱里的银子尽数赠予老人。数月之后,左宗棠辗转回到村口,已是衣衫褴褛、形容憔悴。贤妻周诒端深谙其心,拭泪搀夫回家。
左宗棠科场失意,便潜心农桑,习读兵书,钻研经世之学,颇得要义。后得陶澍、贺长龄、曾国藩、林则徐等人的赏识和推崇,终于一路披荆斩棘,官拜封疆大吏。有了朝廷俸禄,经济逐渐宽裕后,左宗棠勤劳质朴的湖湘本色不改,在生活中事必躬亲,廉银多用于赈灾捐学,救济乡邻。据史书记载:同治五年,为湘阴府捐银六千两;同治八年,湖南患水祸,捐银一万两。光绪七年,左宗棠上任两江总督,赴任前回老家省亲。夜里,船行至湘江段时,风高浪急,坐船被抛起落下,情势万分险恶。左宗棠随即建议开挖碧浪湖,以利于船舶避险,并捐白银两万两。
清正廉洁 纲纪严明
左宗棠主张“塞防”与“海防”并重,力排众议,舆梓出征。西征费用逾千万,因清政府国库空虚,慈禧太后仅拨付五百万两,余下的让左宗棠自己想办法。此时,浙江商人胡雪岩出手救急,先后六次向英国渣打银行借来钱款,为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立下汗马功劳。左宗棠对胡雪岩大为赞赏,称其“急公募义,勤干有为”,是“商贾中的奇男子”,并向慈禧太后极力举荐。胡雪岩因此得到提拔重用,慈禧太后亲赐二品顶戴,官封布政使,其母亲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胡雪岩为表达感激之情,不远千里,派人给时处甘肃的左宗棠送去金座珊瑚顶、大参两件厚礼。这份大礼随即被左宗棠退回,并附信:“承远惠多仪,谨记拜登。荷珠玉之奇珍,领山海之异味,关陲得此,尤感隆重。惟金座珊瑚顶并大参两件,品重价高,断不敢领。平生享用,未敢过厚,谨原璧奉赵,即祈验收。”
左宗棠对贪赃枉法者深恶痛绝。他任闽浙总督时,令福建巡抚将贪吏周式濂、周大健劾办;至陕甘,冒销账粮的甘肃总兵周东兴被军前正法;对目无法纪、鱼肉百姓的甘肃徽县知县杨国光进行查办时,为杨“设词开脱”者,一律“记大过,永停差遣。”
左宗棠清正廉明,严于律己,不断言传身教,从而带出了一批廉洁奉公、勤政务实的部属。左宗棠的得力副手、西征名将刘典,居所“环堵萧然,一如寒素”。刘典积劳成疾,在军中故去,竟因“身后萧条”而“无以为殓”。左宗棠拿出自己的俸禄,为他料理后事,安顿家人。还有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伊犁将军金顺,因军功显赫,获赐良多,亦因仁政爱民,家财散尽。
寒素门风 自立成才
左宗棠的一生,与家人聚少离多,但对于家风的养成、儿子的教育一日都不曾懈怠。吃苦耐劳、乐善好施乃左家祖训。任陕甘总督时,左宗棠的俸禄每年达两万多两,个人与家属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家里十几口人需要开支用度,他每年仅寄回二三百两银子,很多时候,夫人周诒端看病都拿不出钱来。
同济六年,适逢左宗棠六十大寿,子女们想尽孝,欲在柳庄举办宴席庆贺。左宗棠得知后,急令取消,责备孩子们忘记祖训,铺张浪费。并寄家书一封:“养口体不如养心志,况数千里外张筵受祝,亦忆及黄沙远塞、长征未归之苦况否?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肥肠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有一年,次子孝宽见官宦子弟皆居豪宅大院,自家房子却寒酸至极,便想把长沙司马桥旧宅进行修缮。他未请示父亲,偷偷花了六百两银子,扩建后栋、加筑轿厅。左宗棠知道后,严厉训斥:“无论旧屋改作非宜,且当西事未宁、廉项将竭之时,兴此可已不已之工,但求美观,不顾事理,殊非我意料所及。”孝宽知道父亲动了怒,追悔莫及,自此严守家规。
左宗棠要求子女勤奋读书,自强自立。孝威、孝宽十四五岁时,常因交友嬉戏而荒废时日,左宗棠因此忧心如焚。庚申年正月,左宗棠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北上襄办军务,在寒风鼓荡的舟船中写下洋洋千字劝学书:“亲朋中子弟佳者颇少,我不在家,尔等在塾读书,不必应酬交接。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可也。读书用功,最要专一无间断。”又言:“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为同类;倘或不然,则同斋割席,勿与亲昵为要。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如必须借看者,每借去则粘一条于书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书,以便随时取回。”
同治九年,两个儿子写信给左宗棠,请求父亲给钱,用于添置田产,左宗棠回信说:“今年朝廷赏给我的养廉银已用于兰州书院学子求学,还准备明年筹备一万两为家乡湘阴赈灾,所以没有多余的银两来给你们私置田产了。”
来源:岳阳日报
作者:姚恒毅 杜华
编辑:陈砂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