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到长江和洞庭湖畔开展实践活动。
红网时刻记者 叶芬 通讯员 司念伟 岳阳报道
“作为天津籍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春节假期刚过,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学生王帅,在自己的寒假社会实践总结里写下了这段文字。
王帅的体会,是湖南理工学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导向下,学校改革教学理念与模式,搭建“学思践悟行”流程,做到以学促思、以思促践、以践促悟、以悟促行,构建理论武装、实践转化、资源共享于一体的“三强化三融合三推广”的“333”模式,让真理的“甜味”浸润学生心田,引导他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实际行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学思为炉:让理论武装更深一点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回望过去的华龙码头,看今日的绿水青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接班人,我会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点一盏灯、树一面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2021年12月5日,在参加了2021年下半年青马培训班实践课程后,学员冯钰超颇有感慨地说。
青年走在哪里,理论武装就跟进到哪里。在湖南理工学院,党的创新理论与学生成长成才如影相随。
“一场平江起义,掀起了革命的‘燎原之火’,不但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培养了52位开国将军。”近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谢洁宇的讲解,引起了学生内心的震撼。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
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了让思政课的甜份更足、更加鲜香可口,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基地、湘鄂赣边红色文化研究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按照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学术、进学科、进课堂、进寝室、进头脑,综合运用时政热点聚焦、嘉宾现场答疑、案例分析研讨、学生现身说法、情景模拟再现等教学方法,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集体备课。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研结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教师围绕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开展理论研究,先后获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路径研究”“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伦理研究”等8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拿到了“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委托课题,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现场。
从熟知的青蒿素,引申到青蒿素的专利争端、改造之路以及结构特点等,学生心目中埋下了对屠呦呦的敬佩,这门课,是一堂药物专业课程;进口芯片18元,国产芯片只要1.3元,教师慷慨地“批发”电源芯片给学生做实验……
真理的甜味,不止于思政课。该校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等教育,举行课程思政改革座谈会、研讨会、课堂教学竞赛、教学沙龙、教学观摩等,评选了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课程思政改革100%的覆盖率,让学生的情感在每堂课都能“有感而发”。
笃行铸魂:让实践转化更广一点
“中国99式模拟坦克”“彭德怀半身相”“歼—15舰载机”……去年12月29日上午,在16号教学楼2楼大厅里,一件件复刻的红色文物与农耕器具在灯光下的展览台上熠熠生辉,在这里,机械学院第一届“洞庭湖畔的红色乡愁”主题实践展示活动正在举行。
把理论学习从教室搬到了社会实践地,把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这场展览,看头十足。
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精深,如何在学生中走心走深?
湖南理工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开门办“大思政课”,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形成铸魂育人的强劲合力。
吴军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他扎根教学一线十余年,瞄准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内容和机制,积极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铸魂育人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革故鼎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19年,他指导学生一举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第五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唯一的特等奖。
“洞庭湖畔的红色乡愁”主题社会实践展。
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设计重点突出、感染力强的教学内容模块,“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讲红色故事”“诗词里的党史故事课堂”“传承物理学家精神”“洞庭湖边的红色乡愁”等教学展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五四”有青年表彰,“七一”有“两优一先”表彰,每周一有各学院承办的升国旗仪式……在湖南理工学院,党的创新理论已经内化为校园文化活动各方面,该校精心组织的升旗仪式、合唱节、辩论赛、经典诵读等活动,成为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渠道。
将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融入社会实践教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建立了社会实践教学协作机制,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学生社团积极作用,通过“三下乡”“青马工程”等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实践课堂,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献血献髓、生态环保、扶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他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和强化。
学校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人教育人,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日益增长,铸魂育人成效明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洞庭湖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连续三年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使者”行动,古建筑志愿服务团队获全国志愿服务竞赛金奖。360余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半数以上服务期满选择扎根西部,4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高校”;先后20次、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校团委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真理的甜味,其实就是我们用心感悟理论、用情践行理论的收获。我相信这种收获会陪伴我们一生的成长。”2016年毕业后参与“西部计划”,任职于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玉许乡人民政府的董宁宁在接受采访时说。
协同创新:让育人成效更显一点
“之前就看了不少学校里其他捐献者的故事、报道,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配型成功,然后和他们一样义无反顾!”1月14日上午,化学化工学院大三学生黄宇航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湖南理工学院总计第26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学校领导看望慰问学校第26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学生志愿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之间的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中华骨髓库全国联网后配型成功第一人、中华骨髓库跨国捐赠第一人、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最多高校,“三个第一”的背后,是无数学生热血青春的模样。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实际行动的付出,让他们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过程中感悟、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学校党委书记卢先明表示。
学校将党的创新理论具体化,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鲜血献髓已经成为“湖南理工现象”。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武汉采血量大幅度下降,临床用血面临极大压力,血库告急。毗邻湖北、作为全国为数不多全面复学复课的高校,学校红十字会立刻行动,召开红十字会“无偿献血 抗疫先行”动员大会,2020年6月,策划组织了“助力抗疫,献血传递爱心”活动,组织岳阳市中心血站采血车进校,组织师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2018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授予“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称号。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该校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回顾与展望学术论坛、全省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座谈会、湖南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新时代湖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人民网2020大学校长论坛”等作典型发言。教育部简报以《湖南理工学院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宣传贯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为题予以推介,《湖南教育快讯》多次推介学校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3月18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大健受邀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回想起当时的一幕,李大健深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肯定,让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坚定了我们继续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决心。”
真理的“甜味”,点燃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热度。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三维机制”推动下,该校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实践,形成了听(报告、讲座)、查(文献、调查)、看(影片、书籍)、走(实践、志愿服务)、讲(讨论、辩论)、演(诵读、汇演)、写(心得、调研报告)“七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据统计,成果开展以来,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满意率从前些年的不足90%,已经逐步提升到目前的95.62%。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叶芬 司念伟
编辑:钟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