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做梦了,梦中我又回到了记忆里的孩童时光,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梦中的爷爷还是那个健硕的老人,他的大手牵着我,行走在湘江河岸,我们听着潺潺的流水,看落日的余晖,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总感觉与水文的渊源就像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眷顾,我的爷爷是五十年代的老水文人。那时,水文工作仅靠几根水尺,人工完成看水位、测流量等风险性极高的工作。站房偏僻而破旧,“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的场景也很寻常。可爷爷他们却从未抱怨过,每每跟我提起他在水文工作的故事,总是两眼有光,格外兴奋。爷爷最常跟我说的就是,改革开放好,共产党好,毛泽东同志好,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非常不容易,你要好好珍惜。
走十几公里的路去上班,在简易的茅草房里过夜,还有那些秋摘果子,夏捉鱼的快乐日子,都成为了爷爷一生中最温暖的记忆。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了这片他眷念着的土地,可我却时常想念着他慈祥的面容,和对我的谆谆教诲。
我的父亲能来水文工作,应该算是子承父业。1988年参加工作的他,有幸见证了水文事业的飞速发展。那个时候,水文观测基本上要靠人工,一名专业过硬的水文观测员必须具备两大看家本领:一是会看云识天气。每当看到天色变化时,就要赶紧到达监测点;二是要会用算盘。当时观测水位、雨量、流量都依靠人工,整编资料时全部使用算盘,会用算盘成了他们的必备技能。在那个纯手工年代里,上报水文数据,需要跑到邮局发报,即使浑身湿透,淳朴的水文人也一定会将所测数据看好,完好无损地上报。
而在设备简陋的年代,水文观测员还是一个危险的职业。测量流速时,人在测船上,拿着仪器测水流,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急流里,生命都有危险。不过和上一代的爷爷比起来,父亲说他是幸运的,干这一行虽然吃过苦,但也见证了现代水文的发展过程,亲历了这种巨变:过去测量的手摇缆车变成了后来的自动缆车;原始的人工观测也被自动雨量计等先进设备逐渐取代。
现在父亲已经退休了。回首三十多载悠悠水文路,他把这辈子都交给了水文。他说,不管人生有多少滋味,我们共产党人,就要像那奔流的河水一样,一刻不停的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该做的事,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或许是与水文的缘分太深,09年大学毕业后,我也走进了水文,成了水文第三代。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先进精密的测量仪器,系统科学的数据收集……与时俱进的水文变化让我欣喜若狂。监测站点全覆盖;雨水情信息采集自动化;省、市、县三级网络互联互通;水文已从传统的“测、报、整、编、算”发展成如今新技术、新仪器全面推广的现代化水文,一切都在无声的诉说着水文的时代变革。于我们而言,这真是最好的时代。
千千万万的水文前辈们用平凡而清贫的一生,推动着水文改革发展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他们是水文的开创者。年轻的水文人需要更好地传承水文精神:那些关于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关于默默奉献、严谨细致,关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都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烙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曾经身强力壮的父母两鬓已逐渐苍白了,牙牙学语的我也已迈入了三十岁的门槛。我期待着有一天我能牵着我的孩子,向她诉说着我与水文的那些故事;我也期待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在岁月的变迁中越来越好。
100年波澜壮阔,100年壮丽辉煌,100年沧海桑田,100年地覆天翻。如今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新起点上,开启现代化水文新征程的时代重任落到了我们肩上。一代新人已在党旗下集结,我们会缅怀过去,牢记前辈们沉甸甸的嘱托;我们会面向未来,为党旗续写新的辉煌。
王白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王白
编辑:钟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